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现今避雷帖的各种类型和背后的生意模式,包括网络判官型、标题党型、反种草型和发疯型避雷帖等。文章还指出避雷帖背后的行业现象和消费者反应,以及平台和用户的共同努力来重构平台内的氛围和风气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避雷帖越来越雷,主要包括网络判官型、标题党型、反种草型和发疯型等类型。
网络判官型避雷帖帮助网友避雷,但后续出现了以流量为目的的标题党型和反种草型避雷帖。反种草型则是以吸引用户注意力,然后进行商业转化的目的。此外,“发疯型”避雷帖成为部分人的发泄渠道,内容常常与避雷无关。
关键观点2: 用户对避雷帖的态度变化。
随着避雷帖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对它们感到疑惑和反感。用户对真正的有用信息的寻找变得困难,对于真正的避雷需求,反而难以找到有效的指导信息。
关键观点3: 品牌商家的营销方式引发变化。
品牌商家利用初期投放在种草博主的营销方式逐渐转向寻找避雷博主进行产品翻红营销。后者收费更高,但也存在更短的粉丝生命周期和用户信任度的挑战。
关键观点4: 消费者对“避雷”行为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消费者需要更加小心筛选信息,进行三重信任考验。同时,平台也需要重视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构平台氛围。
文章预览
编者按: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刷避雷贴? 以前的 避雷贴 是 避免后人踩坑的指南,而 现在的避雷贴则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反 相给商家 打 广告 ! 推荐你看这篇文章,看看 现在的避雷帖为啥 越来越“雷”了 。 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魏佳 “这里避雷!那里避雷!请平台不要再给我推避雷帖了!” 你在刷小红书、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的时候,会不会经常刷到避雷帖? 被避雷帖逼疯的年轻人,可不在少数。 有受不了避雷帖的用户这样总结:现在的人出去玩,玩到哪里就避雷到哪里;现在的人吃喝逛买,东西辣了要避雷、清淡了也要避雷,服务贵了避雷、便宜了也要避雷。“ 一点小事都要放大避雷,超出自己接受和认知范围的都是雷。” 但曾几何时,当用户对满屏的种草信息审美疲劳后, 避雷帖成为了用户消费前的必经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