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从DeepSeek-R1的使用现状出发,介绍了其对中文互联网信息环境造成的影响。文章通过三个真实的例子,详细阐述了DeepSeek-R1生成的内容对公众信息的误导和污染情况,并深入分析了推理模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文章也指出了滥用AI工具的危害,并呼吁大模型厂商和内容平台加强监管,推进数字水印等兜底方案的实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DeepSeek-R1对中文互联网信息环境的污染
DeepSeek-R1虽然好用,但造成的信息污染严重,其生成的内容充满事实错误,却能以假乱真,让很多用户信以为真并分享传播。
关键观点2: DeepSeek-R1生成内容的欺骗性
DeepSeek-R1的生成内容具有极强的欺骗性,通过生造概念、堆叠名词、滥用修辞等手段,消除“AI味”,难以识别。其编造的证据细节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
关键观点3: 滥用AI工具的后果
滥用AI工具如DeepSeek-R1批量化生成真假难辨的信息,并投放公网的行为问题很大。这种行为尤其在自媒体商业模式下,为了流量和收入而更加严重。AI内容的生产者一般不在乎信誉,只要避开敏感话题,就能消费大量流量。
关键观点4: AI与内容平台的责任
大模型厂商和内容平台有责任推进数字水印等兜底方案,以确保AI生成的内容能够被正确标识,避免误导用户。同时,他们也需加强监管,防止滥用AI工具的行为。
文章预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阑夕 ,作者:阑夕,题图来自:AI生成 虽然DeepSeek-R1确实好用,但它在爆火之后,成了人手一个的AI工具,也对中文互联网的信息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情况,这是一个固然难以避免但也理应得到重视的问题。 最近一个星期以来,就我看到的刷屏文章,至少有三例都是DeepSeek-R1生成出来的、充满了事实错误的内容,却因其以假乱真的迷惑性,让很多朋友信以为真,情绪激动地分享传播。 第一例,是知乎的这条高赞回答: 即使在我指出来之后,依然有人不可置信地表示,看不出来其中的“AI味”,所谓的“AI味”,指的是DeepSeek-R1创作文本时特有的“极繁主义”,比如生造概念、堆叠名词、滥用修辞等等。 而这条知乎回答,或因提示词喂得好,或因后期润色得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它的“AI味”,但从表达结构上,经常和AI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