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探讨了基础科研与应用型科研的差异,以及科技型企业与科技人员在科研领域中的角色。文章还提到了中国科研发展的现状,包括科技企业与国外巨头的差距,以及院士评审制度的完善与优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基础科研与应用型科研的差异
文章指出,高校和公司各自擅长不同类型的科研,高校应更专注于从0到1的创新,探寻理论到实践的路径,而公司则更适合开展应用落地类项目。
关键观点2: 院士杰青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
文章讨论了科研领域中的圈子因素,以及融入圈子的重要性。院士杰青等主导者的作用显著,但自身工作出色并不足以获得经费和荣誉,还需具备融入圈子的能力。
关键观点3: 科技爆发与科技型企业的主导地位
文章强调,科技爆发往往源自切实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创新产品,而非顶级学术成果。企业负责实际产品的生产,高校则主要负责知识生产和初创公司孵化。
关键观点4: 中国科研发展的考量
文章分析了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与国外的差距,包括科技企业与国外巨头的差距,以及院士评审制度的完善与优化。指出中国仍需时间涌现更多优秀人才,并完善评审制度。
文章预览
原文转载自「幕临枫桥的书房」微信公众号 基础科研与应用型科研的差异 不久前,聆听了香港大学马毅教授的演讲。其核心观点是,高校不应盲目参与,甚至可以说就不该参与所谓的“百模大战”。据说,一些华人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专家评价“百模大战,群魔乱舞”。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的区别。在公司中,经费充足且资源丰富,适宜开展应用落地类项目。而高校,尤其是中国的高校,很多事务主要由博士生主导,这就决定了高校不太可能与公司在大模型这类高度依赖资源堆砌的项目上竞争。高校更应致力于从0到1的创新,探寻从1到可应用阶段的路径,以及解决应用过程中所遇问题的理论基础。我认为马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高校应当坚守自身的赛道,不宜过度卷入这类“资源大战” 。 院士杰青:能力背后的圈子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