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MI财经观察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今天看啥  ›  专栏  ›  IMI财经观察

周末读史 | 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

IMI财经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8-25 20:54

主要观点总结

明代中叶,称量银逐渐取代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成为主要货币,这一转变宣告了政府对于货币发行权垄断的动摇,形成了银钱并行的流通格局。学界对此的探讨主要围绕国家财政制度变革和民间市场交易演变两条线索,且后者尤为重要。明廷试图通过“救市”举措如解禁铜钱、整顿钱法等来应对通货不足和私钱泛滥的问题,但效果不佳。私钱泛滥导致的“银进钱退”现象,在嘉靖至万历时期尤为明显,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而铜钱多服务于基层市场。货币流通在地域上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整合特点,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不均衡,也反映了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的缺失与挫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称量银逐渐取代宝钞和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明中叶,称量银成为支配性主币,标志着政府对于货币发行权垄断的动摇,形成了银钱并行的流通格局。

关键观点2: 学界对明代货币演变的研究线索

学界对此的探讨主要围绕国家财政制度变革和民间市场交易演变两条线索,且后者尤为重要。

关键观点3: 明廷的“救市”举措与私钱泛滥

明廷试图通过“救市”举措如解禁铜钱、整顿钱法等来应对通货不足和私钱泛滥的问题,但效果不佳。

关键观点4: “银进钱退”现象

私钱泛滥导致的“银进钱退”现象,在嘉靖至万历时期尤为明显,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而铜钱多服务于基层市场。

关键观点5: 货币流通的地域特点

货币流通在地域上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整合特点,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不均衡,也反映了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的缺失与挫败。


文章预览

内容提要 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作用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