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公募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和投资者的不满情绪,分析了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相悖、基金亏损、流量和“造星”反噬等问题。文章指出,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误解和对风险的不匹配是问题的关键,呼吁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为投资者创造真正的收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误解和对风险的不匹配。
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对金融行业的高薪和亏损产品的认知上,部分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了投资风险。同时,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收益,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历史业绩,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
关键观点2: 公募行业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公募行业面临着信任危机,部分投资者的不满情绪在持续扩大的基金亏损中不断积累。基金经理的薪酬问题、业绩问题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动都是导致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行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重建与投资者的信任关系。
关键观点3: 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无论是基金公司、基金产品、基金经理,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服务机构等,实际上都需要一场彻底的供给侧改革。不能真正为投资者创造收益、产生价值的供给必将出清。行业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以满足投资者的真实需求。
文章预览
2024.08. 21 本文字数:3429,阅读时长大约5.5分钟 导读 : “无论是基金公司、基金产品、基金经理,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服务机构等,实际上都需要一场彻底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 | 第一财经 曹璐 明星基金经理业绩不佳,却能获得千万元高薪,在金融行业降薪、基金经理限薪甚至退薪等传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背景下、瞬间点燃了投资者的不平情绪。在某平台中的相关讨论区,有些相关帖子的评论数多达数千条。 有留言者在评论中说,“挣钱才有资格收钱”,但也有投资者认为:“如果觉得只能赚不能亏就不该买基金”。 过去三年里,投资者的不满,在持续扩大的基金亏损中不断积累,“整个市场都不好”已不再被买账。随之而来的是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相悖的舆论,投资者们质疑的是“能力配不上高薪”。因此,相关“小作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