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流动的大趋势和圈层固化现象。文章指出人们普遍从小地方流向大城市,或者从本地流向比自己城市更发达的地区,也存在社区准入机制和圈层固化的现象。文章列举了不规范和不文明行为的例子,这些行为可能源于根植于原生环境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同时,文章也提到了社区环境资源对行为的隐性约束和服务分层对行为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人流动的大趋势是由小地方流向大城市或更发达的地区。
普遍存在从原出生地向少比本地更好些的城市流动的现象。
关键观点2: 社区准入机制和圈层固化现象。
高端住宅通过价格门槛及配套标准筛选出经济实力相近的群体,形成同质化社区。这种‘空间隔离’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强化社区凝聚力。
关键观点3: 社区环境资源和服务分层对行为的影响。
环境资源如远离市井的居住区、严格的物业管理条例等对行为有隐性约束。服务分层如专车服务通过定价策略和行为评分系统形成‘文明过滤’机制。
关键观点4: 争议与反思:圈层隔离的潜在社会代价。
过度依赖圈层隔离可能导致社会流动性削弱,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文章预览
全国看,人流动大趋势是由小地方涌入更大城市,从全球看,也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更发达地区,较少跨越式流动,普遍是从原出生地向少比本地更好些的城市流动,如我父辈老家的青州农村亲戚,多流向所属的潍坊市,极少的人流入省会济南市。即使从小地方直接去北上广深等一线都市,我见过的很多人都一直处在社会底层,他的行为也一直处在文明底层,如坐副驾驶,将自己的脚伸到乘车的仪表台上。 在《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看过一篇记者吴丽玮写的一对夫妻带娃从北京移居海南的新文,当事人说: “ 我小时候生活在北京的和平里,大家都很有礼貌,说话总是笑嘻嘻的,过马路时,所有的车都会礼让行人。现在我出门打个车,总是听到司机在吐槽,大家对生活都很不满意。北京让我割舍不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 而生长在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