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Wild rice GL12 synergistically improves grain length and salt tolerance in cultivated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导了来自普通野生稻的粒长基因GL12,可同时提高水稻粒长与耐盐性。其核心发现包括GL12基因的功能及其启动子区的G/T变异位点对时空表达模式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GL12基因的发现及其功能
研究首次报导了来自普通野生稻的粒长基因GL12,能够同时提高水稻的粒长和耐盐性。该基因被精细定位在12号染色体上,并被编目为一个MYB转录因子。
关键观点2: G/T变异位点对表达模式的影响
GL12启动子区的G/T变异位点影响了其在小穗和根部的表达模式。G/T位点的SNP影响了与共激活因子和转录因子的结合能力,从而调节下游粒型相关基因和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
关键观点3: GL12基因对水稻育种的重要性
该研究为深入理解水稻粒长与耐盐的平衡机制提供了基因资源,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GL12基因可能影响穗粒数,并未增加单株产量,这可能是该基因在水稻驯化过程中未受选择的原因。
文章预览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课题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 Wild rice GL12 synergistically improves grain length and salt tolerance in cultivated r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报导了一个来自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 )的粒长基因GL12,能够同时提高水稻的粒长与耐盐性。其启动子区的一个G/T变异位点,影响了其在小穗、根部的时空表达模式,从而平衡水稻的产量和耐盐。 野生稻整体农艺性状劣于栽培稻,虽然有研究表明野生稻中仍然存在提高作物产量的QTL位点,目前鲜有野生稻产量基因的报道。同时由于作物产量和抗性间的拮抗效应,在提高抗性的条件下维持或提高作物产量是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一套永久性利用的遗传群体对于发掘野生稻优异基因非常有利。研究团队利用构建的一套以栽培稻9311为受体,海南普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