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民商法律网
中国民商法律网由王利明教授创办并提供运作资金,以公益、学术和非营利为发展理念,旨在为关注中国法治进程、学术发展的人士提供民商法前沿信息。倡导公开、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为学术争鸣提供理论平台,推动中国司法实践发展。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中国民商法律网

车浩:从“如我在诉”到“如我在读”,法律活动的共通之处|师说

中国民商法律网  · 公众号  · 法律  · 2024-06-04 11: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阐述了司法工作者在办案时应该具备的“如我在诉”理念,即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诉讼参与人的立场和感受。作者通过对比论文写作中的“受众感”,强调了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应注重主体间性的交往共识。文章还提到,有效的沟通是实现归责正当性的基础,而“如我在诉”理念有助于实现这种沟通。最后,文章探讨了这一理念背后的法理基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司法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如我在诉”理念。

指司法工作者在办案时要善于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诉讼参与人的立场和感受,把自己代入进去,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案件。

关键观点2: 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共同之处。

都涉及到主体间性的交往共识,要考虑自己的表述能否让想象中的“受众”理解、认可或激起其反驳的冲动。

关键观点3: 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归责正当性的基础,体现了公平正义,也是接近“如我在诉”理念的重要途径。

关键观点4: 对司法工作者的建议。

司法工作者应该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去办理案件,以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和更好的办案效果。


文章预览

全文共 1355 字,阅读时间 约 3 分钟。 “如我在诉”的核心意思,就是认为司法工作者在办案时要把自己代入进去,善于换位思考,全方位多角度体验不同的诉讼参与人的立场和感受,才能把案子办好。 这个说法首先让我联想到,学者在论文写作中的“受众感”也有类似的意思。 我在做期刊编辑的时候,经常收到一些作者的文章,有比较明显的“公主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表述,似乎很少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 这类写作就是缺乏“受众感”。 这不只是一个修辞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性质。 对于文科研究,特别是法学研究而言,论文写作不是公布一个被发现的客观规律,而是一个证立己方观点,并与不同意见进行商榷的过程。简言之,是在追求形成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理论交往的共识。 要考虑自己的表述能否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