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社会再结构与人情、金融工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社会分层理论、集体行动逻辑以及社会再结构的形成机制。文章指出,社会分层研究需要深入到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中去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问题,而金融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变迁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从人情背后的社会交换模式出发,将金融工具放在这个交换框架中看待,试图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和秩序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文章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货币政策和证券市场的案例材料,说明了金融工具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又如何拉大贫富差距,改变社会结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会再结构与金融工具的关系
社会再结构与人情、金融工具紧密相关,金融工具作为社会分层机制之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有重要影响。
关键观点2: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需深入到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中去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问题,金融工具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3: 集体行动逻辑
集体行动逻辑揭示了社会分层研究中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关系,金融工具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交换模式,促进了社会分化。
关键观点4: 社会再结构的形成机制
社会再结构形成于金融工具与人际互动的结合,金融工具的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关键观点5: 金融工具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金融工具如贷款和证券市场的案例材料显示,金融工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改变了社会结构。
文章预览
王水雄,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代表作为《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市场秩序的剖析》(2009)、《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2003)。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师从刘世定教授。 (相关阅读: 有效的信誉机制为何建立不起来? ) 社会再结构是与社会分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分层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现在的社会分层研究,大多需要统计分析和宏观把握,社会再结构也同样如此。但是本文将“社会再结构”与人情、金融工具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试图将视角深入到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中去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问题。 作为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重要起源,马克思的阶级分析预设: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意识,容易产生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直接牵涉社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