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数字囤积现象,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在各个数字领域疯狂囤积信息,造成心理压力、资源浪费、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文章分析了数字囤积的三种诱因:信息碎片化传播影响信息接收和处理习惯、心理层面的“占有欲”作祟、社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影响以及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误导性。最后提出了改变数字囤积现状的建议:养成科学理性的数字消费观念、数字平台与企业应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媒介素养并加强对数字资源合理利用的宣传与教育。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数字囤积现象悄然兴起并愈演愈烈,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中描述了数字囤积现象,指出这一现象改变了人们与数字资源的关系,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心理压力、焦虑情绪、资源浪费等。
关键观点2: 数字囤积具有多种负面影响。
数字囤积会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给网络带宽和服务器存储带来压力,造成资源浪费,使得有价值的信息被尘封,并可能加剧信息安全风险。
关键观点3: 数字囤积的诱因包括心理层面的占有欲、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以及数字技术的便利性和误导性。
文章分析了数字囤积形成的复杂原因,包括个人心理、社会文化、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观点4: 改变数字囤积现状需要个人、网络平台和社会的合力。
文章提出了改变数字囤积现状的建议,包括养成科学理性的数字消费观念、数字平台与企业的责任担当、提高媒介素养和加强对数字资源合理利用的宣传与教育等。
文章预览
半月谈评论员 孙仁斌 伴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奇特现象悄然兴起并愈演愈烈:从热衷于在Steam等平台大量购买游戏却鲜少玩的“游戏仓鼠”,到在各个数字领域疯狂囤积信息的“囤积狂魔”…… 与现实生活中疯狂“囤货”不同,数字囤积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改变着人们与数字资源的关系,并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字“垃圾场” 打开视频网站或手机App,许多人的收藏夹里塞满了所谓“有趣内容”,从科普视频到娱乐综艺,从“深度好文”到精美图片,可谓包罗万象。然而,一些受访者表示,这些在初见时被视若珍宝收藏的数字信息,在收藏之后就没有了“然后”——真正被点开观看、阅读的寥寥无几。 电脑硬盘、手机内存更是重灾区,大量陈旧的文档、重复的图片、过时的软件安装包,占据着宝贵的存储空间,即便电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