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今天看啥  ›  专栏  ›  群学书院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独生子女未来处境更难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09-16 08:1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北大教授胡泳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故事,引发了关于照护和养老问题的思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胡泳成为母亲的照护者

胡泳教授因为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成为其照护者,放弃了学术研究等生活,承担起家庭责任。

关键观点2: 照护的困境和痛苦

胡泳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痛苦,如母亲的记忆丧失、行为异常等,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无助。

关键观点3: 公开讨论照护问题的必要性

胡泳认为公开讨论照护和养老问题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更多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观点4: 照护是个人和家庭共同面对的挑战

胡泳强调了照护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家庭问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来共同面对。

关键观点5: 思考和提升心灵丰富性的机会

胡泳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思考了很多哲学问题,认为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也有机会提升心灵丰富性。


文章预览

今年4月,一篇“北大教授成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刷屏, 文中主角胡泳今年50多岁, 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 他的母亲今年85岁, 患有阿尔茨海默症3年, 胡泳也没有想到, 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母亲的“护工”。 ▲ 胡泳和保姆每天都要推母亲出去晒太阳 胡泳不得不削减在科研、学术上的时间, 每天六点半起床, 陪母亲吃饭,洗漱,晒太阳, 除了工作,大部分时候都在家里。 在重复的照护日常当中, 他也常在思考, 失去记忆的母亲究竟还是不是自己的母亲? 如果照护的结果必然失败,是否还有意义? 胡泳在朋友圈签名处写下里尔克的一句诗,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从学者到照护者, 他如何看待照护和养老问题? 今年5月, 一条在北京拜访了他的家。 从学者到照护者 来源 | 一条 ▲胡泳给母亲擦脸、喂水 “人生始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