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电子签名服务商e签宝在华侨系案件中的争议回应,以及电子签名行业面临的合规性困境和行业生态问题。文章详细描述了e签宝与华侨系平台牦牛科技的合作模式,以及电子签名行业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涉及了行业不同声音、专家意见、投资人态度等各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e签宝回应华侨系案件争议
e签宝高管在沟通会上表示,公司向华侨系平台提供的是工具性质的接口产品,且约定将实名认证的义务和责任委托给牦牛科技。引发关于电子签名认证行业服务底线的讨论。
关键观点2: 电子签名行业的合规性困境
在《电子签名法》颁布20周年之际,电子签名行业面临合规性困境和隐含的系统性风险。行业内存在模糊且利益丰厚的“灰色地带”,客户的不正当需求、降低审核标准、默许虚假合同等问题引发关注。
关键观点3: 行业不同声音和专家意见
行业内出现不同声音,部分人士认为嵌套产品(工具类产品)是行业常态,但“约定认证委托”和“让渡认证责任”等做法并非行业“惯例”。专家呼吁建立“双认证”机制,强化RA机构的责任担当。
关键观点4: 投资人和行业态度
投资人希望电子签名行业厂商站出来澄清行业情况,关注系统性风险的大小。同时,行业漏洞问题引发关注,涉及CA(数字认证机构)和RA(注册机构)的职责划分,以及电子签约平台的安全性问题。
关键观点5: 政策与监管动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开展深入调查,回复投资者称e签宝并非认证机构(CA),但作为注册机构(RA)的身份不容忽视。未来电子签名的全流程将不允许将认证工作授权给第三方,而必须由同一家企业独立完成。
文章预览
2025.03. 30 本文字数:3813,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张丽华 “我们只是技术工具,公章真假由牦牛科技负责”,3月18日,电子签名服务商e签宝高管在浙江华侨系案件专班组织的沟通会上,面对投资人追问时抛出争议性回应。 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下称《电子签名法》),即将迎来它的二十岁生日。半个月前,华侨系黄金理财诈骗案投资者代表与e签宝管理层进行了第二次正式沟通会,这次对话中关于电子签名行业技术合规性、责任边界与行业生态的争议,在《电子签名法》20周年这个时点显得颇为尴尬。 自半年前华侨系暴雷以来,中国黄金集团旗下公司“中鑫国际融资租赁(深圳)有限公司(下称:中鑫国际)在不同场合声明自己在华侨系涉案公章为假公章。这一声明把电子签名行业龙头公司e签宝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