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官方公众号。创刊于1981年,现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今天看啥  ›  专栏  ›  当代青年研究

【转载】信誉与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同情理论逻辑与治理路径

当代青年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09-23 18:00
    

主要观点总结

《当代青年研究》发表的论文《信誉与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同情理论逻辑与治理路径》探讨了青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在情感维度上的困境,以及两者内隐的规则和逻辑。文章运用同情理论分析了青年志愿服务,指出同情是志愿服务的基础情感,志愿服务是有“组织”的同情行为,并遵循同情“忠实、有限、开放、互惠”的基本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可以唤醒志愿者的同情之心,消解负面情绪,储存正向经历,优化志愿队伍结构,制定“礼节”清单,加强社会互惠激励,给予青年志愿者足够的情感支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同情是志愿服务的基础情感

同情是志愿服务的基础,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联系,是奉献、牺牲、付出的过程,需要强大的情感支撑。

关键观点2: 志愿服务是有“组织”的同情行为

志愿服务是有组织、公益、无偿的活动,是同情信誉的实践,遵循同情的基本礼节。

关键观点3: 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路径

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包括唤醒同情情感、开放“同情账户”,储存正向经历、优化团队结构,制定“礼节”清单、给予互惠激励,以加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观点4: 志愿服务遵循同情的基本“礼节”

志愿服务遵循同情的“忠实、有限、开放、互惠”原则,规范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情感互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关键观点5: 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的作用

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在微观层面唤醒志愿者的同情之心,消解负面情绪;中观层面储存志愿者的正向经历,优化志愿队伍的结构;宏观层面制定志愿服务的“礼节”清单,加强社会互惠激励,给予青年志愿者足够的情感支持。


文章预览

编者按 《当代青年研究》2024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信誉与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同情理论逻辑与治理路径》被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青少年导刊》2024年第8期转载,本公众号特推出全文,供读者阅览参考。 [摘要] 青年志愿者从事着多元、复杂、冲突的情感工作,同情水平是克服工作倦怠、保持志愿服务热情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同情理论分析青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在情感维度上陷入的困境,探索两者内隐的规则和逻辑。同情是志愿服务的基础情感,志愿服务是有“组织”的同情行为,也是“同情信誉”的实践,志愿服务遵循同情“忠实、有限、开放、互惠”的基本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可以在微观层面唤醒志愿者的同情之心,消解志愿者的负面情绪;在中观层面储存志愿者的正向经历,优化志愿队伍的结构;在宏观层面制定志愿服务的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