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佟毕铖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调研背景及目的
佟毕铖对13所学校的未成年学生上网情况进行深度调研,旨在解决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的问题,探索解决不上网“干什么”的问题。
关键观点2: 调研过程与发现
佟毕铖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真实数据,发现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并非完全由于娱乐,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如缺乏现实社交、娱乐活动,以及网络带来的心理满足等。
关键观点3: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现状
调研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在上网时间、游戏实名制普及率、对青少年模式的态度等方面存在实际问题,如长时间上网、游戏实名制的逃避、对青少年模式的不满等。
关键观点4: 佟毕铖的观点和建议
佟毕铖强调成年人应转变观念,理解未成年人的需求和心理,采取“疏”而非“堵”的方式解决上网问题。他还建议多倾听未成年人的声音,改革青少年模式,开展更多线下休闲运动活动,发展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网络产品。
关键观点5: 报告的影响和未来计划
虽然报告发布后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佟毕铖的行动至少改变了与父亲的部分沟通方式。他表示将继续收集数据,为未成年人发声。
文章预览
佟毕铖在县域学校调研。(受访人 供图) 要根本解决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的问题,就要解决不上网“干什么”的问题。 撰文 | 李彤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佟毕铖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年17岁。 过去两个月,他独立走访了河北、贵州、江西、安徽、陕西、山东6省的8个县,行程接近9000公里。他对13所学校里未成年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了深度调研,最终收集到1108份问卷,访谈了110名初高中生。 8月,佟毕铖写了一份2万字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发布在公众号“致诚儿童”上。 佟毕铖的调研数据澄清了一些现实:本来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实名认证系统,在未成年人的集体“努力”下,并未达到开发者的预期。对于各大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也并不认同。 更重要的是,真正走进县域与乡村后,他逐渐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