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中的数据,特别是关于日均劳动时间的统计结果。文章指出,很多人对日均劳动时间仅3小时28分钟的统计数据表示质疑,认为统计严重失实。但实际上,这个统计结果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包括了6-14岁少儿的时间利用数据,而非真实反映每个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长。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媒体在信息传达中的角色,如何刻意制造争议,以及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的滋生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国居民日均劳动时间的统计数据引发争议。
很多人认为统计严重失实,但实际上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包括了6-14岁少儿的时间利用数据。
关键观点2: 媒体在信息传达中的影响。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制造争议,传递断章取义的信息,导致情绪化的网络舆论。
关键观点3: 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滋生。
网络时代的传播效应让事实被情绪堆叠所掩盖,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也因此滋生。
关键观点4: 如何面对信息洪流。
在面对信息洪流时,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多做一层为什么的反思,查找原报告、原数据,而不是轻易被二次加工后的信息影响。
文章预览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1.13 分钟 前段时间看到统计局发布了一项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核心数据之一是——全国居民日均劳动时间仅 3 小时 28 分钟。 然后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很多都是以「全国居民劳动就业活动不满三个半小时」为标题的内容。很多人看到这标题内容就瞬间炸开了锅,义愤填膺道「每天 996 的我,怎么就被平均成 3.5 小时了」「统计是不是用脚做的?」等等,大多认为这个统计严重失实。 但实际上,这个锅,打工人真不用背。为什么呢?因为这次统计新增了 6-14 岁少儿的时间利用数据,这就让劳动时间的「平均值」变得很有戏剧性了。 打个比方,假设你每天工作 12 小时,你的另一半在家全职带娃不上班,那平均下来,两个人每天劳动时间是 6 小时。再加上如果家里还有老人小孩,比如 3 个不从事劳动活动的家庭成员,整体的劳动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