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花衣云影
!!!!!!!!你以为豆瓣是树洞,其实都挂在树杈上,被人看光了。--------------------------------------------------我是我自己。也是花衣云影。---------------------------------------------------文学博士,图书编辑-----------------------------------------------------强调认真阅读和清晰写作的严格的人文学科教育,对于公民、对于就业,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请注意
今天看啥  ›  专栏  ›  花衣云影

记一次六十年前的托儿所虐童事件

花衣云影  · 豆瓣  ·  · 2017-11-15 22:02
    

文章预览

我们这代人,和下一代人,大概都没有尝过饿肚子的滋味。而这次虐童事件的主人公,尝过的不止饿肚子。

事件发生时,主人公是刚满四岁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离异了,母亲带着她艰难度日。

所幸她的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能享受当时国家干部才能享受到的“福利”,那就是把孩子送进公办的托儿所。然而母亲又在异地工作,忙碌起来,甚至几个月才能有时间去看望孩子一次。所以,孩子的处境是可以想象的了。

有一次,母亲去看望女儿,发现女儿精神有些异常:不认识自己的妈妈,拼命哭叫、往后躲闪。凭着做母亲的敏感,在她追问之下,女儿逐渐道出了几天前发生的事情:

就在妈妈看望她的几天之前,她刚刚挨了老师一顿“批评”。

为什么会挨批评呢?又是什么样的批评?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公立幼儿园也不例外。故事中的小女孩已经连续多日没有吃饱肚子。妈妈又很久没来看望她、给她带吃的。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她鼓足勇气,怯生生地向老师提出,一块馒头不够吃,想再要一块。

老师劈手把她手里已经有的那块馒头打掉了。

小女孩赶紧爬到地上,把这块馒头捡起来。

老师再次把这块馒头打到地上。

小女孩哭着弯下身,再次捡起这块馒头。

老师去抢这块已经沾满了灰尘和眼泪的馒头,小女孩把馒头紧紧攥在手里,不肯松开。

老师像拎起一只小鸡一样,把小女孩拎出教室、带到了一间小屋里。

只有四岁的小女孩,在这件小屋里,老师和她做起了残酷的游戏:

老师把馒头狠狠抢过来扔掉,再由她哭着满地去找。

反复数次,这块馒头已经满目全非,老师停了下来。

最后,老师让小女孩把这块比抹布还脏的馒头吃掉。

小女孩当然是不愿意吃的。

老师说:这说明你根本不饿。

老师说:你什么时候把馒头吃了,什么时候才让你出去。

然后老师就出去了,从外面锁上了门。

这间小屋是没有窗户的,可能是一间小贮藏室,关上门之后,屋子里就全黑了。

她从门缝里看到,外面也渐渐黑下去了。

小女孩呆在屋子里,哭喊着叫老师,然而没有回应。

时间渐渐流逝。大概老师已经下班了,而且已经把她忘了。

她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哭累睡着的。

夜里,她在这件空屋子醒过来,恐惧、饥饿、疲惫、寒冷包围着她,

她用尽小小的力气去推门,哭喊着叫“妈妈”。

没有任何回应。黑暗中只有她一个人孤独、无助、又绝望的哭喊。

当她从这件小黑屋里被放出来,已经是第二天早晨。

上述文字可以看做实录,没有任何渲染。

如果以文学的手法去写这篇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困难,但很残忍。

我以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写下了上述文字。

然而我无法克制的是泪水,已经流了满脸。

这个虐童事件的受害儿童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妈妈。

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是小时候从外婆那里听说的。包括那些细节。

我问妈妈,她只是模模糊糊有些印象,她记得的细节的还没有外婆知道的多。

她已经以一种“遗忘”的方式,“保护”了自己脆弱的内心。

但我知道她是一个多么没有安全感的人,她内心一直充满恐惧和创伤。

她童年的创伤一直没有得到修复的机会。跟了她一生。

她一生敏感、不信任别人、软弱、悲观、容易被内疚感控制。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女儿,我知道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无辜,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

而人性的恶又是多么容易加害在这纯洁的生命底色上,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

并且,以所谓“教育”的方式。

我多么希望自己回到六十年前,来到那间没有窗户、没有光亮的小屋,

轻轻牵起那只受伤的、柔弱的小手,说:

走吧,妈妈,咱们一起回家。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