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杨浩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联合研究团队,在介电储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电容器,储能密度高达215.8 J/cm3,为高性能储能器件提供了新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团队取得介电储能领域的重要突破
研究团队通过引入树枝状纳米极性结构,实现了击穿场强和极化强度的协同优化,成功研发出高储能密度的电容器。
关键观点2: 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电容器的特性
该电容器储能密度高达215.8 J/cm3,具有高效的储能效率,同时在宽温范围和疲劳循环测试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关键观点3: 研究团队构成及贡献
研究团队由物理、材料、集成电路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紧密协作,实现了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通力协作,共同取得这一重大成果。
关键观点4: 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介电储能器件因其高功率密度、快速充放电等优点,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高功率系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这项研究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的新一代储能技术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键观点5: 获得的支持和资助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文章预览
2025年4月11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 杨浩教授团队和李伟伟教授团队, 联合清华大学 南策文院士, 在介电储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出储能密度高达215.8 J/cm 3 的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电容器,为高性能储能器件开发提供了创新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high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through dendritic nanopolar design》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 论文第一作者为南航物理学院刘亚静博士后、张洋副研究员、航空学院王婧教授和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Chao Yang博士,论文通讯作者为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Hongguang Wang博士、南航物理学院杨浩教授、李伟伟教授和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论文得到了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Peter A. van Aken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Judith L. MacManus-Driscoll院士的支持。 第一作者刘亚静于2024年6月博士毕业于我校物理学院杨浩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