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关于图书校对的一些看法。首先,读者能注意到校对老师的存在已属难得,因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还有专职的图书校对岗位。随着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发展演变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校对岗位也在不断收缩。其次,大多数图书的质量是过关的,但体量大的作品或涉及不同学科的作品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了一个差错率标准,但实际情况可能仍有错误出现。然后,校对岗位的价值经常被忽视,即使他们排查了成百上千个错误,也不会被人知道。最后,校对的薪资非常微薄,很多校对公司里的校对人员收入较低,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发展,校对岗位的生存也面临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校对岗位的存在与价值
读者能注意到校对老师已属难得,随着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发展演变,校对岗位也在不断收缩,但每一本图书都离不开校对老师的辛勤工作。
关键观点2: 图书编校质量的问题
大多数图书质量过关,但体量大的作品或涉及不同学科的作品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较大。我国有图书质量管理标准,但实际工作中仍可能出现错误。
关键观点3: 校对岗位的价值被忽视
即使校对排查了成百上千个错误,也不会被人知道,他们的付出常常被人忽视。
关键观点4: 校对的薪资问题
校对的薪资非常微薄,很多校对公司里的校对人员收入较低,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发展,校对岗位的生存也面临挑战。
文章预览
今天刷帖,看到有读者朋友愤怒地说,读某一家出版社的某本书,竟然在书中发现了一个错别字,校对人员的水平未免太差,怎么连这都没有看出来?仔细看了一下拍下的地方,的确是一个无可辩驳的硬伤错误,心里有了一些触动(这里就不放拍下的那张图片了)。没有任何偏袒出版方的意思,只是单纯地聊聊关于校对的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读者能注意到校对老师,已经着实令人感动,因为很多人恐怕都已经不清楚还有专职的图书校对这一岗位了。事实上,随着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发展演变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校对岗位也的确在不断收缩之中。据我所知, 部分公司会选择编校合一的方式,将一些审稿与校对工作合并处理以提高工效。还有一些公司则完全取消了内部的校对岗位,会将三个校次全部分发外包出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外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