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研究团队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冻多村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这些化石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距今约1.7至1.66亿年前。该发现对于了解蜥脚类恐龙的体型、行为和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展示了西藏地区恐龙学研究的巨大潜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冻多村的中侏罗统东大桥组地层发现的两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
关键观点2: 小型蜥脚类恐龙足迹的新发现
其中一处化石点是目前已经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尺寸较小的孤立足迹被鉴定为副雷龙足迹,体长约2米至3米,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
关键观点3: 足迹化石的科研意义
这些新记录表明研究区可能存在体型较小的蜥脚类恐龙,或为蜥脚类的早成性和年龄隔离提供证据。该发现对于了解蜥脚类恐龙的体型、行为和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4: 研究区的地理与地质背景
西藏昌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至早侏罗世时期,海洋沉积逐渐减少,最终在中侏罗世转变为内陆盆地。考察队在恐龙足迹所在层面与相邻层面发现了微生物席,代表此地曾是低能浅水环境。
文章预览
1月10日,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联合研究团队宣布, 在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冻多村的中侏罗统东大桥组地层发现两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点,距今约1.7至1.66亿年前,其中一处是目前已经发现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 。 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小型蜥脚类足迹的层面 新发现的两个化石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在第一处化石点,3个连续的、长度约42厘米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了一条行迹,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归为实雷龙足迹科,体长可能达到6米;第二处化石主要是尺寸较小、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其足迹长度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被鉴定为副雷龙足迹,体长约2米至3米,可能由6只以上的恐龙留下。 肉食性恐龙足迹 “此类微小的蜥脚类足迹相当罕见,韩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