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开学时学生家长为孩子们包书皮的问题,包括家长们对此的吐槽和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包书皮的经历。文章指出包书皮本是为了避免书本磨损和脏污,但现在却成为家长们的负担,并引发资源浪费和家校互动变形的问题。最后,文章呼吁教育决策者思考如何有效落实好的出发点,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在动手和思考中留以空间,呈现真实的能力水平,注重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包书皮成为开学季家长们的关注点。
许多家长抱怨不仅要为课本包书皮,还要为众多的作业本和练习册包书皮,引发了巨大的工作量,并带来了经济压力。
关键观点2: 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包书皮的温馨记忆。
作者回忆小时候包书皮的情景,包括使用废报纸、旧挂历、牛皮纸等材料,以及整个包书皮过程中的仪式感。
关键观点3: 现在包书皮的问题已经偏离了初衷。
家长们为了包书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一过程往往难以循环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此外,学校和家庭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失去教育的本真。
关键观点4: 教育决策者需要思考如何有效落实好的出发点。
文章呼吁教育决策者思考如何把好的出发点真正落实好,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在动手和思考中留以空间,注重教育的过程而非结果。
文章预览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又是一年开学季,考验学生家长们的“大工程”——包书皮再次引发关注。不少家长在网上吐槽,有些学校不仅要求给课本包书皮,作业本、练习册都要包上书皮,少则十几本,多则几十本。书皮一站式买不齐、包书皮工作量大且繁复,让不少家长深感成了重重的“包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包书皮,曾是笔者学生时代里最温馨的记忆之一。小时候比较淘气,且那时候书本的质量也不如今天,日常学习,加之经常涂涂画画和偶尔乱丢乱扔,每学期都会有几本课本的封面“不翼而飞”。父母为了让书本更经折腾一些,便开始包书皮。 废报纸、旧挂历、牛皮纸,一家三口有条不紊裁剪折叠,再将包好的书放在写字台的玻璃下压上一晚,郑重用钢笔在封面写上“语文”“数学”等学科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