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如一书

课堂教学中的伟大事物

如一书  · 简书  ·  · 2019-04-22 15:56

文章预览

鸢尾

第三事物

“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如果我们要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一个让我们彼此坦诚相对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当学生和教师是惟一活跃体,共同体很容易自我陶醉,不是教师成为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永远不会犯错。直到我们建立起一条能同时度量教师和学生的宽松标尺——正如伟大事物能做的,才能建立一个能同时体验严谨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

这两段文字是这部分的核心,在讲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认识到单极的教师主导,很容易变成满堂灌,于是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大行其道,杜郎口学校成为一股旋风席卷中国教育大地。但我们知道,这里面总有些问题。各国的教学历史都有相似的经历,帕尔默指出了好的教学的形式,课堂中引进第三事物,也就是伟大事物,课堂的核心不是学生的学,也不是老师的教,而是第三事物的内在魅力,所有人都被卷入对这种伟大事物的探求与体验中。

看到这些似乎很有启发意义,但这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客观主义虽然貌似把知识的客体看得高于一切,实际上却造就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客观主义是如此沉迷于保护知识的纯洁,学生被禁止直接接触学习客体,以免被他们的主观性污染了。无论他们想知道什么,都一定要经过教师的传授,教师代替知识,成为它的代言人,并成为学生注意力的惟一焦点。”

帕尔默是严谨的,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就分析了客观主义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问题,即学生被客体化,丧失了主体性,注意的焦点也单一化了。

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课堂上难道不该以知识为中心吗?

这其中微妙的差别是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难道在课堂上不是一样的吗?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即使是教师的灌输,也成就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与之对应的是“没有状元老师只有状元学生”,这从另一面说明人的发展与教师的关系不是唯一重要的,甚至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帕尔默也列举了一位数学教授的想法:“好学生是命中注定会成为数学家的人,好学生能在任何教育体制下生存,我们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这句话也没说错,悟性高的学生就是这样,教师只是引进门的人,他们有极高的天赋,可以独自走得很远。这也是精英主义的思想,世界不是全体人建起来的(不是指具体的一砖一瓦,而是指社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结构),而是精英们构建的,多数人只是按照设计好的模板做出来,有些根本就不知所以,混沌的跟着大家走。这种说法其实没大错,甚至道出了事实。

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就按照精英主义的思路来组织吗?

这显然不行。这就是秉持精英主义和灌输教育至上的人屡屡想分层教学的原因。

时代的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掌握知识,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教好不是一流天赋的学生,让他们也成为拥有知识尊严的人?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审视一下“知识”的内涵。究竟什么是知识?

知识不是一听便知的信息,知识是一种观念,是一些技能。有知识也被称为有文化的人,也就是能站在更开阔的视野看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这个更开阔的视野,也可以称为更高的视野,就是超越日常的现象,能从事物本质的角度看问题、处理问题。这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技能,也需要一些所谓的知识作为工具。说到工具,就又触到知识的内涵问题,如何获得知识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有很好的比喻:只有优秀的技师才能灵活的使用工具。转换一下,只有有观念的人,才能把知识当作趁手的工具。只有被理解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否则只是记忆的材料,而且很快遗忘,比如多数人都背过很多外语单词,毕业后,如果不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很快就遗忘了。

连起来说,只有通过理解才能掌握知识,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成为生命成长的养料。

怎么才能理解知识呢?

课堂中引进第三事物,也就是伟大事物,那这本身不就是知识吗?绕了半天啥也没说呀?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自学”不是让学生独立的理解“伟大事物”吗?

这又指向另一个问题,学生自学什么?课本吗?一般是这样的。课本上是什么?课本上是现成的知识体系,这不是学习知识,依然是学习信息,因为学生记住结论就行,即使有探索,但给出结论的探索还叫探索吗?

帕尔默把第三事物称为“超验的”,什么是超验?超验就是超越人的理解与体验的事物,一般指上帝,即可以说上帝是超验的。但如果指具体事物,那首先不能客观化,即不能全部理解,其次它还有很多我们永远也不能理解的内容,再次,我们理解的内容还在变化中,很可能在未来是部分真理或者是错误的。

课堂中,第三事物成为核心,还是有点“知识中心”的味道?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帕尔默做了很好的解答:“为了避免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听起来怪异,我们来看一看幼儿园的情况: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美妙符号。”

也就是说伟大事物是教学的媒介,焦点或者说伟大事物在不断的转换着,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在场的人与物都被编织进一个共同体,各种事物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整体也是充满活力的。

如是说,才展开了引进超验的第三事物的课堂的组织形式,但这部分还没充分展开,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教学勇气》第五章第一部分阅读笔记)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