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我国学术交流活动的繁荣背后,学术会议质量下降的问题。文章指出,学术会议泛滥,多数会议偏离学术本质,出现会议茶歇、有研无讨等怪现状。文章还提到,学术会议中存在水分,真正的学术讨论不占主导,参会动机多样化,甚至有人为了旅游而参加会议。最后,文章提出如何让学术会议避免变成学术演出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术会议泛滥,多数会议偏离学术本质。
近年来,我国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数量众多,但其中很多会议质量不高,偏离了学术讨论的本质。
关键观点2: 学术会议存在怪现状,如会议茶歇、有研无讨等。
一些学术会议存在开幕式热闹、学术分组会难找到人的情况。特邀报告多但缺乏真正的学术讨论,论文作者不亲自报告而是请学生代读。
关键观点3: 参会动机多样化,学术会议几乎变成集体旅游。
除了学术交流,参会者的动机还包括旅游、刷存在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有些地方甚至把学术会议当作旅游胜地来参会。
关键观点4: 学术会议中水分多,真正的学术讨论不占主导。
当前多数学术会议中,学术研讨不再是核心事项。为了刷存在感或义务感、责任感而参会的人较多,而真正为了发表新的学术成果和观点的学者却成少数。
文章预览
本 文 来源:整理自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雷宇 刘涓涓) 近几年,我国学术交流活动跨入繁荣期,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数以千计,与之相伴的则是学术会议泥沙俱下,偏离学术会议本义。 一项调查表明,仅约少部分被调查者对会议质量满意,国内的大部分学术会议已成“鸡肋”。 在网上,有学者吐槽,自己参加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足足一个多小时,各国代表轮番上阵,大赞头天的晚宴菜谱,由于完全听不到与学术相关的内容,许多与会者甚至选择到外面喝咖啡。 学术会议泛滥 曾有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如果所有在中国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的邀请函都接受的话,一年到头恐怕不是在会场,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这些感慨的背后,是近年来学术会议的泛滥。 会议茶歇 学术界,一个故事曾广为流传。 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