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食物和餐桌话题展开,作者通过食物这一介质,与新老朋友相聚讨论工作和生活,并意识到食物背后的人文地理、人际关系和成长体验同样值得探讨。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家常菜中的体验,包括在四川和周边城市的家常小馆用餐的经历,以及家常菜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关于家常食材的时令感、餐厅家常菜如何平衡时令和稳定、面对本地人和游客的家常菜以及当餐厅菜式进入家庭变成新的家常等问题。此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的烹饪和与食物做朋友的理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食物作为介质,讨论工作和生活背后的人文地理、人际关系和成长体验。
作者意识到人们经常借助食物品味过程讨论日常,却忽略了食物背后的文化符号和人文价值。
关键观点2: 家常菜中的不同经验和波动。
作者介绍了自己在四川和周边城市家常小馆用餐的体验,并提到同一道家常菜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关键观点3: 家常食材的时令感和稳定性平衡。
作者提到了关于家常食材的时令感,以及餐厅家常菜如何平衡时令和稳定的问题。
关键观点4: 家常菜面对本地人和游客的不同呈现。
作者讨论了家常菜在面对本地人和游客时的差异,以及当餐厅菜式进入家庭变成新的家常的现象。
关键观点5: 烹饪与食物的友情。
作者强调了与食物做朋友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探讨菜场、餐厅、书籍等了解食物更多一些。
文章预览
最近因为食物又和新老朋友相聚了几次,在餐桌上我们讨论正在吃的菜式,热切分享此刻的体会,也忍不住回想和诉说从前的觅食经历。无论食物本身好不好吃,此刻都变得贯通又开阔,是非常完整且难忘的餐桌体验。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经常把食物作为一种介质,伴随着品味食物的过程,来讨论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食物这个介质直接透射出的人文地理、人际关系和成长体验。食物和藉由食物表达的文化符号,本身就是最好的餐桌话题。 「 食在有趣」 就是这样一个系列,边吃边聊,饭都更香了! 家常菜是最真实的生活烟火,并且越家常就越容易叠加不同的经验和波动。这几次在成都和周边城市的家常小馆吃饭时,经常会点一些类似的家常菜式,而同桌的四川人表示他们的家常餐桌对此又有不同的阐述。这次的话题就由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