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空空一箩筐
手帐er、爱阅读、爱古风、爱拆词为戏。 ...
今天看啥  ›  专栏  ›  空空一箩筐

书评 | 对于成人,这样读书就够了

空空一箩筐  · 简书  ·  · 2019-04-13 18:10

文章预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奇特的读书方式。当他拿到一本书时,会面对书名思索片刻,想象如果是自己来写会如何下笔。翻开书后,凡是已知晓的内容一掠而过,只专注于书中独特的观点。

我曾以这种略过已知,找寻未知的读书方式阅读过一段时间。当我专心从书中找到那些令我产生共鸣的观点时,一边止不住的点头称赞,一边赶紧拿本子摘抄下来。时间一长,笔记本上的观点倒是越积越多,知识储备看起来也有所提升,但这些所学似乎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理论和生活之间好像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日本作家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写道:“读书既花金钱又花时间,特别是成年人,时间尤其珍贵,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而我之前的读书方式就属于这种“浪费式阅读”。从名人的读书经验中,我学到了要大胆舍弃的选择性阅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可是,找到后却不知该如何内化这些知识。

几乎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避免浪费式阅读成了成年人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我们该如何真正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行为创造价值呢?

拆书法,这是我在最近阅读的一本名叫《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书中讲到的一种方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书作者赵周是拆书帮的创始人,教育实践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特聘专家。他所创立的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践行通过学习改变行为,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现今成年人普遍的阅读状态、测试目前的自己属于哪一类学习者以及如何将书拆为己用,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成人阅读的现状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科学家研究表明,身体需要运动,大脑也需要运动,保持阅读的习惯可以让人变得聪明。阅读对一个人的神经方面、专注力和智力都有要求,即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也能让大脑保持敏锐。

可光明日报却报道过这样一个数据调查:在一年里,我国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中有63%的人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质书和电子书。这就意味着,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属于“不读书大军”中的一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提到了令成人读书变得困难的三个原因。

第一,没时间、没精力。

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生存负载,例如工作、家庭生活等)与可提供的精力(生存力量,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等)之间寻找平衡。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生存余力。成人若想要学习,就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为了提高生存余力,对于成人来说除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负载以外,提高内部生存力量,也就是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经验可以留给自己更多的生存余力以便来学习。

第二,看不懂、记不住

大部分读书人都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可是,换一种思维来想,即便我们把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记住了又会怎样呢?正如我自己的亲身例子一样,将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即便每日翻看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见得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以记忆的方式来阅读是存在于“学院式教育”中,作为成年人,除了考证之外的阅读,记忆书中内容本身是不能为我们创造价值的,只有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改变我们的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第三,看不下去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相信很多人都是这种状态。看着一堆未看完的书,心里不免会产生愧疚和罪恶感。于是,给自己设立一个读书清单,看一本划掉一本,读书变成任务后便很难持续下去。

可是,怎样读书才算是真正读完了呢?从头翻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就算读完了吗?

当然不是。本书作者赵周提到,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都不用全部读完。因为,书中有很多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而且读得多并不见得用得多。作者提倡任何一本致用类的书,只要能将里面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上一丁点儿,图书创造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了书价。

学习者的三个阶段

当成人读书的意识变得不再困难时,不妨来看看自己现在是属于哪个阶段的学习者吧,更好的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才能更准确的利用“拆书法”提高自己。

第一类人,初级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是原始人的学习状态。他们以书为权威,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考试,学习收获在于读书的量,而非质量。他们瞧不起致用类书籍,将“一本书不需要从头读到尾”的观念斥之为“太功利”,而对于每年阅读大量书籍且能记住的人称为牛人。

这类人认为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没用的,他们更倾向于在实践中学习并积累经验。

第二类人,高级学习者。他们会先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知识类书籍是他们的老师,兴趣类书籍,是他们的导游,而致用类书籍则是他们的医生。

高级学习者已经不会对书负责,而是让书对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能主动有效的学习,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加以应用并在应用后复盘。

最后一类人,学习促进者。如果说高级学习者能治疗自己的“病”,那么学习促进者还能够“救人”。这类人,可以教会别人将知识拆为己用,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拆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拆书,并不是说要把一本书四分五裂,而是通过RIA(便签学习法)来进行。

R(reading):以快慢交叉的方式进行阅读,当遇到核心观点、难理解的地方,问自己这里对我来说是否足够重要?根据需求,决定阅读的速度。利用这种方式,将一本书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地方挑选出来;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意思重述写在便签I上,贴在相应的书页。然后针对这个信息,回顾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如果有写在A1便签上,贴到I便签的旁边。

A(appropriation):总结观点与反思,规划未来的目标以及该如何运用,将其具体的写在A2便签上,贴在书页里。

最后,当阅读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并随时进行复盘反思。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读书时热衷于与同学讨论,因为他享受学习互补带来的乐趣。所以,当我们在拆书过程中发现精彩片段的时候,不妨试着与他人分享交流,这样我们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也做到了学以自审,并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