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发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命名为“百年鸳鸯龙”,属于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化石来自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包括正型标本和归入标本两部分。这次发现扩展了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并揭示了早期窃蛋龙类的形态特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发现两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命名为‘百年鸳鸯龙’
化石包括正型标本和归入标本,正型标本包括部分椎骨、肋骨等,归入标本包括不完整的头部等。
关键观点2: ‘百年鸳鸯龙’代表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新类群
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相比,其形态学特征组合有区别,这次的发现扩展了我们对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认识。
关键观点3: 化石标本中包含两个个体,以‘鸳鸯’作为属名
由于化石标本中有两个个体,令人想起‘得成比目何辞死’的鸳鸯,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100周年。
文章预览
点击上方 “新北方” 可以订阅哦! 1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据介绍,2021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在阿拉善左旗的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点发现两具较完整且紧邻的恐龙骨架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潜心研究, 发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并命名为“百年鸳鸯龙”。 “百年鸳鸯龙”正型标本包括部分椎骨、肋骨,部分肩带、前肢,较完整的腰带及部分后肢,归入标本包括不完整的头部,腹面暴露的部分背椎、荐椎与腰带,及部分后肢。两具恐龙骨架化石来自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属于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经研究对比,发现其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