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近期,关于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和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疾病的视频在网络大量传播,引发公众关注。专家指出,这类视频的诊断可靠性存疑,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草率地给人贴上标签可能引发心理问题。此外,一些主播利用这些话题吸引关注,推销课程、保健品等收费项目。对此,专家建议公众增强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互联网平台应加强监管,推出公益性科普视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在线“诊断”视频的专业性存疑,不能作为心理疾病的确诊依据。
专家指出,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仅凭某个行为下结论。NPD和ADHD的诊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不能由非专业人士通过视频进行诊断。
关键观点2: 草率地给人贴上心理疾病标签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加重病耻感,影响心理健康。
受访心理专家认为,这类视频将医学诊疗过程娱乐化、绝对化,容易引发网友出现自我否定、焦虑恐惧等情绪。
关键观点3: 一些主播利用在线“诊断”视频吸引关注,推销课程、保健品等收费项目。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在线“诊断”心理的视频中,先以热门话题吸引关注,再推销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专家建议公众要保持理性,不盲听盲信。
关键观点4: 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对在线“诊断”视频的监管,推出公益性科普视频。
相关部门和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此类视频的监管,对内容离谱的视频采取下架、封号等处理,并推出内容形式更为丰富的公益性科普视频。
关键观点5: 公众应增强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支持。
专家提示,公众要从正规渠道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向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医院等寻求帮助和支持。
文章预览
“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赶紧跑” “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快来测一测” 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人“被确诊”。这样的在线“诊断”是否靠谱、可信? “对号入座”即可识人查病? “NPD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且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关于NPD的分析视频,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量多达数十万人次;不少网友留言觉得自己符合相关特征,自行“确诊”后感到迷茫焦虑。 除了看视频给自己“对号入座”查病,还有一些网友将相关特征套用到家人、同事或朋友等身上,进而影响现实社交。28岁的江小敏刷完关于NPD的视频后,发现一位同事完全能“对上号”,“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