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上半年全国两本账的财政赤字可能更高,实际收入存在虚增问题。提供了三个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并指出地方为满足财政需求可能提高非税收入征收力度,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同时,也提出了对土地财政对城镇居民、农民现金流的影响以及关税征收等问题的反思。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财政赤字和收入虚增问题
文章指出上半年全国两本账的财政赤字可能更高,存在收入虚增问题。通过经济观察报的走访调研和机构数据整理,提供了相关证据。
关键观点2: 城投拿地行为受到监管
文章提到城投拿地行为受到监管,但现金流压力可能迫使地方忽视监管,大量托底拿地。
关键观点3: 虚增财政收入和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
部分地区通过各手段虚增财政收入,其中提高非税收入征收力度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虽然短期内收益提高,但可能带来长期负成本效应。
关键观点4: 土地财政对城镇居民、农民现金流的影响
文章提到土地财政可能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现金流造成巨大伤害,引发对财政政策的反思。
关键观点5: 其他经济金融问题
文章还涉及其他经济金融问题,如避免累进直接税的出台对长期财政动力的挫伤,供求押注出口导致其他经济体征关税等问题的讨论。
文章预览
之前文章提到过,今年上半年全国两本账的财政赤字已经为历史次高 —— 遗憾的是,实际赤字可能更高,因为收入部分可能依然存在着虚增。 证据 1 : 经济观察报的走访调研发现,即使在经济较好的东部,部分地方的数字依然掺水高达 75% ——名义收入 6 亿中实际只有 1.5 亿。 证据 2 : 机构的数据整理表明,上半年城投拿地金额占比同比提升 8.24 个百分点至 38% ,更有部分地区年中单月拿地占比超过 50% 。 此前 2022 年 10 月财政部《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明令“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后,城投托底拿地行为受到了监管。 但显然现金流压力倒逼地方 “忽略”了这个监管。 证据 3 : 各地发布最新的财政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地区通过 “各种手段”虚增财政收入。 当然,相比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