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咱就是说,小胶质细胞又跑来“作妖”了。 这不, 近期,东南大学张志珺/孔岩团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他们首次证实,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会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易感小鼠的核心情绪相关脑区高度表达,并加剧了CUMS诱导的抑郁表型 。 机制上, 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通过与神经元受体蛋白Megalin结合,来介导下游SRC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神经元和突触损伤,以及抑郁样行为 。而条件性敲除 VDBP 或使用Megalin拮抗剂则可以恢复神经元功能和突触结构,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 。 研究发表在 Advanced Science 上[1]。 论文首页截图 事实上,早在2024年3月,张志珺/孔岩团队就发文证实,血浆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可作为重度抑郁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是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与抑郁症之间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