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锂金属负极,以其高达3860 mAh g -1 的卓越理论比容量及-3.04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的最低电化学电位,被誉为锂电池领域的“圣杯”,被视为实现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可充电电池的核心技术。然而,尽管其潜力巨大,锂金属负极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实现可逆循环仍面临重大挑战。具体而言,锂金属与大多数有机电解质,特别是广泛应用的碳酸盐基电解质,存在高度反应性。这种反应导致在电池循环过程中,锂负极界面发生副反应,进而引发多孔锂枝晶的形成及显著的体积变化。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电池的能量效率,还严重限制了锂金属电池(LMBs)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在解决碳酸盐基电解质中锂沉积不均匀和枝晶形成等挑战方面,传统的策略,如电解质设计、三维集流体和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涂层,受到原生钝化层以及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