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官方账号。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现场新闻、原创新闻报道的大本营。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华社

访灵渠 | 新华走笔

新华社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0-18 20:22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新华社记者对灵渠的多次访问以及灵渠的历史背景、工程意义和文化价值。记者通过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带领读者了解灵渠在战争和和平时期的角色,以及其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分享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

这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介绍了文章的整体背景和目的。

关键观点2: 灵渠的历史背景和兴建原因。

文章详细描述了灵渠的兴建历史,包括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解决军粮转运难题。强调了灵渠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关键观点3: 灵渠的工程技术和文化价值。

文章提到了灵渠的工程技术,如多级船闸等,强调了古人的精湛技术。还提到了灵渠在文化、物资交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作用,突出了其文化价值。

关键观点4: 与灵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地域文化。

文章提到了与灵渠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湘江战役和红军长征,以及当地秦人后代的生活和繁衍。这些内容与灵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关键观点5: 对灵渠的访问体验和思考。

作者分享了多次访问灵渠的体验,包括参观灵渠博物院、铧嘴等地方,并思考了关于灵渠的一些历史问题,如百越为何没有破坏灵渠等。这些思考和体验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文章预览

【开栏的话】“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新华社记者永远在路上,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责中,有着独特的思考、感悟,以优美、隽永的文字写下这些思考、感悟,同样是讲好中国故事。即日起,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与读者分享。 我有3次到访灵渠。第一次是1999年,在走长征路时,来到广西兴安,遇到讲解湘江战役的老学者陈兴华,他建议一定要看看灵渠。当时灵渠并不在预定日程之中。陈兴华其实是一位灵渠专家,对这项古代工程满怀感情。他带我们来到一个公园式庭院,大门口铸有两座金戈铁马的秦军兵士像,这与我熟悉的同样是秦国水利工程的都江堰不同。映入眼帘的灵渠是一湾平静“溪水”,宽六七米,深四五米,碧绿悠缓,甚至感觉不到它在流,不像都江堰岷江奔腾直下那样声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