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儒”的起源和发展的探讨,包括儒者的身份、儒学的建立以及西周时代是否有儒等问题。文章提到了多位学者的观点,如章太炎、胡适、郭沫若和徐中舒等,并提到了甲骨文中的“子濡”并非与儒有关。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儒”的起源
儒的起源目前仍无法确定,但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包括从殷人教士、西周师儒等方面考虑。
关键观点2: 儒者的身份
儒者可能有不同的层次和高下,孔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分化。孔子口中的君子儒和小人儒可能就是这种分化的体现。
关键观点3: 儒学的建立
儒学逐渐建立于孔子之后,但此前应有儒这样一种人。儒作为一种学派,可能从西周时代的师儒演变而来。
关键观点4: 西周时代的儒
西周时代可能存在儒这种身份的人,部分学者推测殷遗民归顺周朝后担任文化宗教职务的,可能有儒者存在。
关键观点5: 甲骨文的“子濡”与儒无关
文章提到徐中舒从甲骨文解读出的“子濡”并非与儒有关,而是一个一般的人名。
文章预览
儒家是由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那么,“儒”是不是在孔子之后才开始出现的一种身份?为什么“儒”在两汉被称“术士”?在西周时代甚至更早,有没有“儒”? 原文作者 | 郭永秉 《汉字中的文化史》,郭永秉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版 历史上大多数“小人儒”的 真实面目 儒家,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学说之后,儒生的地位曾经一蹶不振,在汉初政治的宽松氛围下,儒生又逐渐开始活跃,儒家这套东西的重要性,在汉朝稳定之后需要建立政治秩序的背景下逐渐被放大提升。 《史记·叔孙通传》记载叔孙通原本是秦二世的博士,楚汉之际曾几次改换投靠的对象,最终投降汉高祖刘邦。刘邦那一拨流氓无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