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报道了央媒聚焦的816工程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洞见816》沉浸式数字演出,为工业遗产转型提供创新范本。文章还介绍了816工程的历史蜕变、科技赋能的沉浸式演出、《洞见816》打造的精神课堂,以及红色文旅的新篇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816工程成为红色旅游新热点
人民日报、新华网、文化和旅游部聚焦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816工程凭借《洞见816》开创“遗址活化+科技叙事”新模式,成为工业遗产转型的创新范本。
关键观点2: 历史蜕变:从军工遗址到红色文旅地标
816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军工遗产,近年来转型为红色旅游地标,通过创新展陈与互动体验,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生。
关键观点3: 科技赋能下的《洞见816》沉浸式演出
《洞见816》沉浸式演出依托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816工程,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观众沉浸式体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
关键观点4: 816工程的影响力和启示
春节假期,816工程景区人气爆棚,红色文旅续写新篇章,《洞见816》成为红色旅游新热点,吸引大量家庭游客和年轻群体打卡体验,印证着红色文旅的无限可能。
文章预览
01 央媒聚焦 816工程红色旅游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网、文化和旅游部聚焦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对各地红色旅游进行专题报道,其中位于涪陵的816工程这座曾深藏武陵山脉的军工遗址,凭借国内首个三线主题沉浸式数字演出《洞见816》,开创了“遗址活化+科技叙事 ” 新模式,为工业遗产转型提供了创新范本。 02 历史蜕变 从军工遗址到红色文旅地标 816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军工遗产,曾为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这座深藏于山体中的地下人工洞体全长逾20公里,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被誉为“地下长城”。近年来,816工程转型为红色旅游地标,通过创新展陈与互动体验,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生。 作为现存最完整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存,816工程谱写着特殊年代的热血传奇:6万建设者历时18年,在整座山体内开凿出21公里洞体,构筑起守护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