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南方周末

县域医院“变形记”:从“多捞钱”到“多省钱”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21 22:3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习水县医共体的建立以及其对医保基金和就诊人次的影响。文章提到了医共体的建设背景、目标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成果。通过医共体的建设,外地就医减少,本地就医增加,医保基金使用外地减少,县内增加,实现了医保基金和就诊人次的“双回流”。同时,也提到了医共体在资源分配、服务提升、医保政策调整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习水县医共体的建设背景和目标

习水县医共体的建设是基于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的背景,旨在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

关键观点2: 医共体建设的挑战

医共体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乡镇卫生院功能严重弱化、入不敷出、缺乏优质医疗资源等。通过习水县医共体的建设,采用“2+5+N”的医共体建设模式,带动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关键观点3: 医保基金的变化和应对措施

随着医共体的建立,医保基金的使用发生了变化。外地就医的人群减少,本地就医增加,医保基金使用外地减少、县内增加。为此,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如按人头总额预付、建立结余留用机制等。

关键观点4: 医共体的成效

通过医共体的建设,实现了医保基金和就诊人次的“双回流”,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和服务能力。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观点5: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虽然医共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均衡配置县域医疗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医保基金、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等。


文章预览

▲  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卫生院,医生正在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南方周末记者宋炳晨|图) 全文共 5094 字,阅读大约需要 12 分钟 习水县医共体建立以来,外地就医减少、本地就医增加,医保基金使用外地减少、县内增加,实现了医保基金和就诊人次的“双回流”。 在医共体内将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目的是让医疗机构扭转观念——过去医院必须从医保中“多捞钱”,现在就要从医保中“多省钱”。控费也是把双刃剑,控费后有结余资金,医疗机构开心,但若服务不到位,患者不开心,最终也会失去对医疗机构的信任。 一位基层卫健部门人士说,他们针对有异地就医意愿的患者采取“三步走”:先解释基层医院便宜、方便;不行的话,再问转诊到县医院行不行;实在不行,把患者想找的大医院的专家请到县里做手术。 本文 首发于 南方周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