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宇文微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宇文微之

佛教牛人录34 由分而融(二)|“改革”与“融会”之路

宇文微之  · 简书  ·  · 2018-01-26 12:13

文章预览

第十章 由分而融


二、改革”与“融会”之路

禅宗一直是个“改革派”。

笼统算来,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的改革至少有四次。

第一次改革就是禅宗在中国的形成、“明心见性”立意的正式产生,代表人物是菩提达摩开始的前五祖以及“中国禅”的代表人物傅大士等。

第二次改革是六祖慧能提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禅观。

第三次改革是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人创立了专门用作禅学师徒传承的“禅院”,从此, “机锋棒喝”,甚至喝粥吃茶都成了修行。

第四次改革应该算是“看话禅”修行方式的产生了。

禅宗到了宋代,学禅的僧人人越来越多,在禅悟的修习方法上也就有了争议,毕竟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要求大家都能做到“机锋妙对”、“圆融默契”恐怕是不现实的。于是,面对“根性”不足的人,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提出了打坐修行的“默照禅”,一些走极端的僧人更奉行起了“苦行禅”,但这些方法在大多数时候其实很难达到“明心见性”的主旨,在风格上也背离了以往的灵动和智慧。另一方面,很多禅师发起了“文字禅”,表面上是妙语连珠,实则过于执着于文字应对之中,也失去了“直指人心”的禅学本质。

为了归正禅宗的弊病,南宋时临济宗的大慧宗杲禅师提出了“看话禅”,提倡从历代祖师的公案话头中体悟自心,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别有天地,为禅宗此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慧宗杲禅师(公元1089~1163年),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

宗杲十七岁出家,先后在云门宗、曹洞宗门下学习,后来又拜了临济宗的湛堂文准、圆悟克勤为师,可以说是身兼禅宗各家之学。

宗杲的开悟,是经过圆悟克勤禅师三番五次用之前的公案“敲打”的。《五灯会元》里记载说克勤是先给宗杲讲了自己的故事,自己当年问师傅:“‘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

“藤”与“树”相伴生,有“空”和“有”相依存的意味,算是禅学里一个经典的问题。

师傅回答说:“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意味就在其中,可描画不出来。

克勤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

师傅答道:“相随来也。”

随着“树倒藤枯”,真正的领悟也就来了,这正是“破除诸相,即见本性”的诠释。

听了这个故事,宗杲也明白了,当下一阵释然,说:“我会也!”

于是,这位听了他人公案而领悟的禅师对祖师们的公案一直很感兴趣,他主张提出前人公案中的某些语句来作为“话头”进行参究,以此为入门,以求达到开悟的目的。

宗杲禅师也是一个直爽耿直的人。他曾因不满秦桧陷害岳飞被加上一个“谤讪朝政”的罪名而流放到衡州十六年之久;面对当时“文字禅”、“默照禅”的兴起,宗杲也能直言指出:

“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指出这些弊病之后,宗杲禅师认为要按下思虑,“就‘按下’处看个话头”,由衷体悟,自得本性。这个见地,不能不说是一种利于修行传承的革新。

做好内部的改革之外,就要开始与其他宗派的理论进行融会创新了,禅宗与净土宗的融会就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件”。

“自性”与“净土”

我们上一篇提到五代时永明延寿的“禅净双修”基本是将两家分开来修,只能说是有了“形”,而两者融会“禅净合一”的“神”的产生还要看元末的禅师楚石梵琦。

楚石梵琦禅师(公元1296~1370年),俗姓朱,字楚石,晚号西斋老人,浙江象山人。

梵琦九岁出家,开始学禅,十六岁时受具足戒,继而在道场寺的藏经阁里做起了少年版的“扫地僧”,利用整理经文的机会遍览群书。

后来,梵琦拜临济宗的元叟行端禅师为师,宋濂的《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塔铭》里说梵琦曾问行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

行端却没有回答,而是反过来以同样的话问梵琦,梵琦见问,正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行端突然大喝一声,把梵琦吓得不轻,从此“群疑塞胸,如填巨石”。

在行端法眼加临济风格的教导下,梵琦虽然当时没有悟到,但终究没有让老师失望。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梵琦猛然听到城楼上鼓声震动,当下顿悟,写下了一偈:

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

红炉落雪,六月结冰,这与永明延寿的“牛生象子,海上起尘”异曲同工,旨在破了执着,找到本心。

开悟以后的梵琦禅师很快受到了元朝当政者的推崇,奉命入京传法,随后五十年间又前往多地建立道场,得到了天下僧俗的仰慕,当时的日本、高丽僧人也前来受教。

在修禅的同时,梵琦也对净土宗的修行展开了参研,曾写下了数百首《西斋净土诗》,在其中,他将净土宗的“西方”和禅宗的“自性”理论结合了起来。

梵琦认为,一方面,以禅宗理念为根本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有道理的,即

“吾宗念佛,唯我自心,心欲见佛,佛从心见。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性本具足,不假外求。神通光明,极未来际,名无量寿。至于华池宝座,琼楼玉宇,一一净境,皆自我心发之(《西斋净土诗》)”。

另一方面,虽然佛性无生灭,但世界却有生灭,“净土缘生,秽土缘灭”,求生净土则“一发心时,已成正觉”,也是可取的。

也就是说,自性净土和西方净土,一是理,一是事,二者结合,不一不异

这个融会而成的论断使“禅净合一”成为可能,启示了后世诸多的“双修”学佛者,不得不说是佛教各宗融会之路上的一大创举。

梵琦禅师圆寂之前曾写下“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楚石梵琦禅师语录》)”,禅思与“西方”圆融一体,这可以说就是他的思想和人生写照了。


上一篇 第十章 由分而融(一)|分久必合

下一篇 第十章 由分而融(三)|推陈出新

目录 佛教牛人录 缘起: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