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青天地
喜欢舞弄文字的女子!因为爱,所以坚持着!
今天看啥  ›  专栏  ›  青青天地

带你走进|汝城云头书院

青青天地  · 简书  ·  · 2019-02-22 15:01

文章预览

原创: 飞虹桥

原标题:汝城云头书院记

汝城云头书院,与濂溪书院、白石书院、朝阳书院并称为汝城的四大书院。云头书院建成于1807年,是汝城的四大书院中年纪最轻的一个。书院大门正对面的围墙上,嵌着两块石碑。

右边一块刻着:

汝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头书院  

汝城县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七月六日公布

左边一块刻着说明:

云头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宣统年间及解放初期曾维修,是汝城四大古书院之一。书院坐西朝东,两层楼房,由院坪、前厅、中厅、后厅、书斋、厨房组成。进深37.1米,宽30.72米,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门额“云头书院”四个楷体大字,为清代翰林院协修、庶吉士何庆元所书。

书院自开办以来,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清泾洲知州何镐,革命烈士何举成,汝城县委书记、革命烈士何秉才等曾就读于此。

保护范围:以书院外墙基为起点,四向各延伸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向各延伸至40米处。”

书院大门前门柱上的一幅对联是:

云生众岫向高远,头枕群经守正清。

合撰联者宋意心,湖南省汝城县人,汝城县文联原主席,现在汝城县政协工作,系省、市作家协会会员、省、市诗词协会会员。

另一位合撰联者赵松元,1984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属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

书写者谭文选,1980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任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系讲师。

岫是指山洞,平常说白云出岫,就是说白云出自山洞。云生众岫向高远,就是说出自于众多山洞的云,最终向高远的地方飘去。下一句按此理解,就是说读了许多文章的头脑,要遵守正直、清廉的本质。

书院大门上的一幅对联是:

源清流远,理明道宽。

源清流净的含义是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如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老师爱学习,学生也会勤奋。

源清流远,可能是对联的作者进行了引用,源头的水清,能流得更远;老师正直,学生的目标更远大。

理明道宽。理明,属于倒装句。明理,明辨是非,民间中多用于知书达理的意思。道宽,道路越走越宽。知书达理,路会越走越宽。

大门前的对联,由现代文人撰写,一方面展示了汝城振兴文化的决心,创造条件也要上。另一方面也表明,云头书院虽然建院时间不长,硬件尚存,但原来的对联等文化方面的软件,大多已不复存在。

前厅与中厅之间,有个天井,天井靠前厅的两根柱子上的对联是:

轩窗明亮荟萃书院追神韻,

厅堂阔绰传承国学播高情。

天井靠中厅的两根柱子上的对联是:

文正云彩传师道,

书香风薰启幼学。

关于对联,前面已作评论。这里就不再多说。

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天井的两边,有许多块石碑。

汝城云头书院,早些年改成了养老院,最近恢复成书院。2017年进行恢复维修的时候,铲除墙上粉刷物时,发现了墙上的这些石碑,这些碑文,记述了修建过程和捐款者的姓名,让书院的文化保存至今。

左边第一块的前半部分,是《鼎建云头书院碑记》,由赐承德郎候选同知何青选(肃斋氏)撰文。记述县城中当时有一个朝阳书院,但是比较小,也比较破旧,于是众人谋划重建。然后就是选了这里,文中很多文字,是说这里的地势是相当的好。至于建筑说明,主厅的三进建筑,上是师座,中是讲堂,前为餐厅。两边为宿舍。

工程起始于嘉庆丙寅(1806)年,告竣于丁卯(1807)年春季。用金约数千两。因此碑最近才出土,看来,山门外围墙上的“说明”中的始建于1805年有误。

此碑的后半部分,记述书院名称的由来,此处名曰“云头岭”。距县治东北方向二、三里。办学宗旨是“严立条规,造就人才”。反之,不知尊师、取友、切磋者,则再好的学问,则学与未学无异。办学的最终目标是,能与长沙的岳麓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齐名。

前面的碑文记载,当时修建书院用了几千元,都出自热心人士的捐赠。那这些捐款者是些什么人呢?除了前面的这块石碑,其他的几块石碑上,全部刻的是捐款者。姓何的、姓范的、姓朱的、姓李的、姓曾的,很多姓氏都有。由于捐款者众多,笔者不可能一一查找。笔者手上正好有一套2008年汝城出版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那就对着族谱来查找一下姓曾的几位捐赠者。

考虑到图片的清淅度不高,笔者将碑文(竖式)录成文字(现代横排):

工部尚书  曾鉴  祖    五圆

         曾长湾  祖  拾五圆

 知县    曾沄    祖    五圆

         曾宗程  祖    肆圆

         曾化宇  祖  叁仟文

         曾尔任  祖  壹仟文

         曾思飞       贰圆

         曾文谟       贰圆

这样一整理,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每位捐赠者有二至四个参数,姓名和金额两个参数都有。另外两个参数中,一个是官职,有的有,有的没有,好理解。另一个参数,有的有个“祖”字,有的没有。

汝城的学院、祠堂、路边的风雨凉亭修得多,保存得好。主要原因是全民的参与。捐钱的时候你一文,他一文的捐,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修成后怎么记载呢?汝城人想了个好办法,各房的捐款,记在本房的祖宗名下,让祖宗扬名。所以,带祖的名字,都是已经故去了的先人。至于上面的一世祖曾鉴、二世祖曾沄,子孙的捐款分配到他们头上,每人具体多少,怎么分配,笔者没有考究。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名字后面没有“祖”字,也就是当时的捐款者曾思飞和曾文谟。

族谱记载,曾思飞,生于1739年,书院开建时的1806年,67岁。未等第二年建成,当年即去世。

族谱中是这样记载他的:

思飞性至孝,其父训曰:吾家已三世无一字入公门,子其勉之。公即敬守父命。虽横逆屡加,能悉不与争讼。及事继母,母染一疾,双目俱眇,公能于朝夕间,左右奉养,如是者至终。至于能守能创,此其余事。今孙支繁衍,胶庠林立,无非公之孝德所基。诗曰:

孝思不匮,永锡尔类,公其有焉。

人们常说,孝的最高境界就是父亲去世后,儿子还能遵守父亲定下的规矩。屈死不告官,曾思飞做到了,事继母如亲母,曾思飞也做到了。

另一位捐款者曾文谟,生于1752年,书院始建时的1806年,54岁,1829年去世,享年77岁。族谱中是这样记载他的:

文谟幼失怙,恃祖母赵氏养育数载。亦故,时公方弱冠,备历艰辛。能克自成立。及长,守真抱朴,恂恂然有太古遗风。性嗜学,不以家贫累其志。经史而外,凡诗、古文、词,无不极力揣摩。文名远播,仍手不释卷。一生数十年,非公事足迹不履城市。为人谦和简默,淡泊明志。晚年积财产渐臻丰裕,常望书香继世。捐田以成文课,复立励学田,以奖后人。病笃勗其孙曰:读书不发愤,如惰农自安,无望有秋也。

曾文谟,1752年出生,一岁时父亲去世,9岁时,母亲也去世了,靠奶奶拉扯到16岁数时,奶奶也去世了。这时,曾文谟尚未成年。

勤奋,是曾文谟一生的标签。到晚年,当家境渐丰时,他不是将田留与儿孙,而是捐田助学、奖学。留给儿孙的,只有教诲。

书院的的石碑上,记录的捐款者寥寥,更多的捐款者只是有个祖名。他们可能如曾思飞一样,孝道;也可能如曾文谟一样,勤奋。但他们一定有个共同的标签,就是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这才是中国历代书院建设者的初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根本。

如今,云头书院的修缮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不久的将来,一座集教学、休闲的文化乐园,将屹立于汝城县城,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市民的休闲健身,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图|水中看月(特此鸣谢)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