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今天看啥  ›  专栏  ›  壹心理

建议长期不快乐的人,2025年反复练习这一件事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1-13 10:5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如今在互联网上广泛流行的“抽象文化”的兴起及其背后的含义。这种文化现象通过轻松、无厘头的玩梗方式重新解构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压力,帮助年轻人减轻内心的压力,让他们变得乐观。“抽象”文化反映了更加自由的表达、心理调适工具、身份认同的需求等含义。文章还探讨了“抽象”文化与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和观点的联系,如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叙事疗法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抽象文化”的流行是一种反传统、反规则、反内耗的亚文化象征。

通过轻松的方式解构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人们暂时摆脱困境,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

关键观点2: “抽象”文化激发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与定位,提供了可视化、娱乐化的方式,让大众可以共鸣和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

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构建了一套更加个性化、全新的叙事体系,让人们不再纠结于问题本身,而是选择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关键观点3: “抽象”背后体现了“主体性”思维的本质。

我们在享受“抽象”的过程中,应保持适度的个性和边界感。


文章预览

你今天“搞抽象”了吗? 如果你经常混迹于互联网,可能对“抽象”这个词不会太陌生。 简单来说, “抽象”就是通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传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观点。 比如最近网上有一则很火的过年回家应付亲戚的“抽象”话术: “有对象了吗?”“有一些。” “存多少钱了?”“没多少。” “为什么不生孩子?”“不想生不认识的人。” “为什么不生二胎?”“我喜欢奇数。” “那你老了怎么办?”“像你一样到处问。” 喜欢“搞抽象”的年轻人,通常以轻松、无厘头的玩梗方式,重新解构现实生活中的意外和困境,减轻内心的压力,让自己变得乐观。 △图源:小红书网友@年糕不糕冷 分享截图 作为小红书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其实“抽象”早已超出了互联网流行语的范畴,成为了一种与世界和解的新方式。 △图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