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写材料时容易出现的“掉书袋”现象,指出根源在于缺乏鲜活的社会性语言,即群众的语言。文章强调了写材料时应关注社会舆论,紧跟群众步伐,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并将群众的聚焦点转化为材料的发力点。同时,文章也提倡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收集鲜活的群众语言并进行修饰整理。最后,文章提到了对待群众语言的态度上应有思想准备,既要看到其粗鄙的一面,也要看到其鲜活灵活的特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注社会舆论和群众所思所想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为了写好材料,必须关注社会舆论和群众所思所想,紧跟群众步伐,以群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为出发点,让材料直面问题、与时俱进。
关键观点2: 收集并修饰群众语言的必要性
文章强调,在与一线干部群众接触时,应做一个有心人,收集鲜活的群众语言,然后进行一定的修饰,保留其鲜活性,去除不合理的语言要素。
关键观点3: 对待群众语言的态度
文章提醒,要正确对待群众语言,既要看到其粗鄙的一面,也要看到其鲜活灵活的特点。在写材料时可以引用群众语言,引发听众共鸣。
文章预览
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现在很多同志写材料容易“掉书袋”,说出来的话看上去很好看,但是说出来却不受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这些语言都是书面语,都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得到的:根源是缺乏鲜活的社会性语言,也就是说群众的语言。 虽然我们材料的受众是党员干部,但是党员干部还是来自群众中,肯定会喜欢群众性的语言。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多汲取群众语言的智慧、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特色,我们写能出来好材料,才能接地气,才能收获听众认可。 那么,如何汲取群众语言的智慧精华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要关注社会舆论。 及时全面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要把群众的聚焦点,转化为我们材料的发力点。也就是说,紧跟群众的步伐,以群众的所思所想为根本,这样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