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术圈中论文抢发现象的存在和普遍性,以及对此现象的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文章通过多个案例详细描述了论文抢发的实际情况,包括实验室内部和跨实验室的抢发现象,以及如何处理被抢发的论文。同时,文章也强调了保护科研创意和idea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预防论文抢发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论文抢发现象的存在和普遍性
学术圈中存在论文抢发现象,许多科研成果可能因为被抢发而失去发表机会,对研究人员造成损失。
关键观点2: 应对措施和建议
被抢发后,可以通过深度解读抢发论文、寻找论文的gap、增加和补充实验数据等方式来重塑自己的论文。同时,也可以利用预印本网站提前发表论文,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关键观点3: 保护科研创意和idea的重要性
保护好自己的科研idea和实验资料非常重要,因为科研成果的发现往往具有竞争性,一旦泄露可能会被他人抢先发表。
关键观点4: 预防论文抢发的建议
为了预防论文抢发,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一个原则,即没有完整成文的学术idea不要随意交流。此外,可以利用预印本网站提前发表论文,确保自己的科研成果的首发权。
文章预览
任何行当都有「湿鞋论」,学术圈也不例外。常在科研「河边」走,论文哪能不被抢发。 学术 idea 被人先做出来发表,甚至实验设计和结果都相似,这种事情很多,多数时候是学术竞争的必然结果之一。 运气最差的,是丢掉可能的诺奖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众望所归地颁发给在基因编辑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 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团队,基因魔剪 CRISPR 已经在改变世界。 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但少有人知道的,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的 Virginijus Siksnys 团队,基本是跟这两位诺奖得主同时开展这项研究,可惜在最后发表论文时晚了几个月。 2007 年,博士生 Giedrius Gasiunas 加入团队,对 CRISPR-Cas9 的生化性质开展研究。2012 年初,他向 Cell 投稿一篇论文,还没进入同行评议阶段就被编辑拒稿。 论文在 5 月 21 日转投到 PNAS,8 月 1 日被接收。 在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