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内,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新发现一组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这组化石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对于研究生物地层学、地质年代和恐龙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发现地点与背景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内,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恐龙博物馆新发现一组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
关键观点2: 化石特点
这组化石被初步判断为白垩纪早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化石中包含五枚恐龙足迹,单枚足迹长度大约一至三厘米。
关键观点3: 专家观点与研究价值
恐龙专家邢立达认为,这一新发现在科学研究和科普上都很有价值,可以通过这些化石了解恐龙的小型化,这对于研究恐龙演化为鸟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演化事件。此外,这些足迹还能反映恐龙的日常习性和行为方式,解释恐龙与环境的关系。
关键观点4: 当地资源与意义
临夏州永靖县已发现大量的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群,这次新发现是对其有益补充和完善,也提升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品位。
文章预览
甘肃临夏新发现一组白垩纪时期微小型恐龙足迹化 石 近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内,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新发现一组五枚小型恐龙足迹化石。经专家初步判断, 这组化石为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 由于近期持续降水,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地质公园内一处剥落的岩体表面,发现了一组五枚恐龙足迹化石,单枚足迹长度大约一至三厘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左一戴帽者)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程楠 摄 恐龙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初步判断,这组化石为白垩纪早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最早于我国四川盆地发现,后来在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