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光红蓝铅笔
山西黄土养育出的少年,如今“移民”琼崖的不惑...
今天看啥  ›  专栏  ›  阳光红蓝铅笔

本想写给简书一篇评论文章,结果把自己给科幻到——文字的灭亡

阳光红蓝铅笔  · 简书  ·  · 2018-12-11 17:34

文章预览

这篇的标题是后改的,原来准备叫:简书里似乎全是作者,观众有多少? 结果,边写边瞎想,越写越离谱,最后变成了现在这样——

发现一个矛盾,展开一个想象

由于自己开始日更了二十天,挂上了日更达人,蛮开心。最近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爬简书,上来看更多其他作者的作品。惊于这里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科普、教育、心理、哲学等文类的小世界。当然,也不是件件都是精品、极品。大家的作品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一定是参差的,比如说我这样半吊子水平也在努力写着。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大多的人真的都是很用心的,只是这一份用心就足矣。这个小世界里,充满着各种稚嫩、老成、人性、纯真、诙谐、幽默、暧昧、执着、洒脱、平淡等等等等。不管是不是标题党,内容大多是自己写的,确实是个丰富而有趣的地方。

但是,我发现并想到一个问题,所有的粉丝,点赞和评论的各位,几乎都是各路大中小咖级的作家们,从来不写东西,只在里边浏览的所谓观众的人似乎没见到,我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道浏览频次又有多高。简书不同于当下风靡的娱乐至上的各类其他平台,这里还是比较专业和小众的吧?

但是,联想出一个问题——如果这里只是一个站满了演员的舞台,或是只有展商的展览,或者全是珠宝商人的珠宝城,会不会存在问题呢?靠官方或是某些专家伯乐哥哥、姐姐来发现简书里边的文海字山之上的优秀作品,好像蛮有难度把我给选到啊。就算写的很好,然后如何操作呢?这问题,应该平台方也已经想过无数次吧,当然啦,希望早已经有答案,有了合理的商业逻辑和一个可持续的超级商业模式吧。我只是站在一个纯个人的角度去顾虑了一下,因为我也是感觉微信里什么也不合适些,这里才感觉像写作天堂,也没有太多身边人会阅读到才“躲”进来开始写的,虽然我喜欢在这里自 high,但隐约间感觉,这没观众似乎还是没有解决的矛盾点。

联想第一步,观众都跑去看视频啦

观众去哪儿了呢?忽然脑子一转,从“文字简史”想开来。文字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识字,所以能看书的是极高端的人群,至少是高贵的权力或是经济地位上有优势的人才可以读到书和写作品。从记账、记事,到给帝王歌功颂德,再到传播文艺之用。再后来,在报纸的年代,读报是日常生活,全部的信息来源几乎要依靠很多人收集信息,转成文字,再写出来,发送给尽可能多的人,当然还有后人。再再后来,网络出现,文盲基本消失,文字变成现在使用率最高的信息载体,作为面对面传送信息之外的最主要工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随后开始流行的声音和视频媒介,因为技术还不够发达,成本也较高,暂时的兴趣还没有取代的可能。

但是,未来呢?不好说啊。

现在已经有趋势的转化,越来越多的作品,最终是要变在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省时不费脑的接受信息方式更感兴趣;越来越成本低的视频内容,变的越来越丰富,一帧作品的信息量,用文字可以写出来几千几万个字才可以描述清楚;越来越多的娱乐代替了文艺,乐不思蜀的人们,读书的越来越少啦;越来越多的文字成品,变的很越来越短,只是摘要和提示的功能。看书的是不是都跑去看视频啦?以后会不会就象是文字取代了其它的信息传播工具一样,取代了文字呢?

本想着是讨论下关于简书平台观众少于作者的,怎么写着写着就跑到这里来了呢?算了,继续想下去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文字的落后性,信息量小的特点,即是文学的魅力所出之处

说这个话题,似乎有点扯得远了,但是,有一种感觉从心底出来,那就是文字还可以在人们的交流中存大多久?从起源来看,文字应该是需要记录一些没办法用人脑一直记着的事情,或是数量,而出现了各种记录方法之一。慢慢的,随着人类的进化,文字胜出了,其它的方法不如文字可以表达的清楚,也不比文字的直观,那时候,没有任何照像或是视频设备,文字就成了纪录最好的方式,不管是刻在石板上,还是写在羊皮上或是纸张。随着生活的丰富安定,人们开始玩艺术,诗歌、故事、小说、圣文,文字被用在记录现实的事物之外,赋予了更多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虚拟的世界从文字收入眼睛,再经过大脑的自我演绎,才会转化成人类更适合接受的空间视觉形象,会变的非常的神奇。文字的魔力被越来越多的被开发着,读者就象吸了毒品一样,不断的想象着。同样是一场华山论剑的场景,这里边的山景,雪景,人物长相,功夫的出招角度,当时的形象,都是模糊而又清晰,奇妙的展示在读都的大脑里。一首诗,三五行字,感情可以随读者的心境,反映完全不同,读一首小诗时候,一人可以笑边上就可以有一人在哭。文字,被人玩活了,这个没有办法完整传递真实信息的模拟传输方法,很是让人着迷!所以,文字的魅力配上文学的外套,内容是各有千秋,读者则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每个人看到一本书的感受和反映都不会一样。

一切信息还原真实,100%传递,可能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图片、视频已经越来越普及,现下已经完全占了上峰,文字在不断被打压,从大家看电视、视频、电影的时间和次数上来看,远远越过了看书读报。因为,这些东西,信息量要大的多,对真实的还原度要高的多,就算是电脑创造的虚拟空间,也看上去更全面的展示给观众,大家不需要再加更多的想象而可以把最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真实的传递大部分的信息,应该也是人类的需要吧,比如对一个人的身体情况描述,对各类生产生活的数据统计,对双方进行交易甚至包括交往时所表达的意思,都会需要是完全真实的才会更好,但是,这个需要会导致对于我们现在的文学所需要的,更多虚拟不真实的内容的冲击,如果没有这些可以想象的空间,发展就是和文学世界背道而驰,最终文学是不是就会消失呢?

思之极恐的可怕未来,因为文字可能被淘汰!

如果未来的世界,再有什么新的技术支持,可以让人通过大脑,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或是信息传递给其它的人的大脑,其它的人又可以完整的接收,不会失真的话,世界将被这种信息连接,情感都是真实表达,没有其它想象空间。天呀!想想太可怕啦,这样情况,会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而且,不一定需要所谓互联网,而是纯人体的传输。那时候,文字,应该就只会是被当作历史的痕迹,写进每个人的脑子里,成了古董了吧?不知道那时候还会不会有博物馆,里边会不会还放上几本书。再或许,只是一台手机,已经把人类上下几千年的所的写作的作品,全放在里边了。——哈哈哈,担心一个不值得担心的问题,我写的东西不知道会不会那时候还有观众看呢?

乐观点想,也难说,为了消遣,人们或许还是会看看文字写的内容来锻炼下大脑吧?那时候,是大脑的健身器!?我这热爱写作的小心脏呀,感觉象是知道了自己文明马上要被消灭的那个瞬间的心情。哎,不想了,吓死我这老宝宝啦。我写的这篇,未来也会是古董吧,或许完全已经被遗弃在时间的洪流里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强调一遍还是乐观点吧,继续写,好好写,认真写,拼命写,谁知道啥时候,都不能再写了呢。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