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于1995年创刊。以宣传语言文字规范、传播语言文字知识、引导语言文字生活、推动语言文字学习为宗旨。致力于介绍现实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纠正语言文字使用差错,剖析语言文字现象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羊城晚报  ·  深度专访 | ... ·  4 小时前  
今天看啥  ›  专栏  ›  咬文嚼字

一针见血 | 篆刻怎能“揍刀”

咬文嚼字  · 公众号  ·  · 2024-10-15 17:18
    

文章预览

2022年7月22日《辽宁日报》第8版刊有《桂轮开子夜 萤火照空时》一文,向读者介绍了历代名家关于夏日的艺术创作。在介绍赵立新的篆刻作品《大暑》时这样说道:“篆刻《大暑》,由数次入展全国篆刻大展的篆刻家赵立新创作。其取巴林冻石,在大雨过后兴来揍刀。”篆刻怎么还要“揍刀”?“揍”应为“奏”。 奏,有进、行之义。奏刀,语本《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xū)然向然,奏刀 (huō)然,莫不中音。 ”庖丁宰牛的技术高超,进刀的时候声音很有节奏,能合上音律。 “奏刀”即进刀,运刀。 苏轼《十二琴铭·天球》: “有蔚者桐,僵于下阳之庭; 奏刀而玉质,成器而金声。 ”后“奏刀”也可用来比喻下笔作文。 如清代钱谦益《〈玉剑尊闻〉序》: “世之君子,有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