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的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今天看啥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新刊|赵国杰:樊迟问稼发微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文学 历史  · 2024-09-14 08: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论语》中樊迟的形象,特别是他关于问仁、问智和请学稼的行为。樊迟被孔子批评为小人,但背后反映了他对仁、智的兴趣和对与民的关系的关注。樊迟请学稼,是出于想要传授给百姓更先进的稼圃技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孔子认为樊迟未能理解在口腹之利之上,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因此称他为小人。文章还探讨了樊迟与孔子关于礼义信与德的关系,以及孔子如何回应樊迟请学稼的问题。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对樊迟形象的不同解释和学术争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樊迟的形象

樊迟在《论语》中多次问仁、问智,并请学稼,被孔子批评为小人。他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仁、智的兴趣和对与民的关系的关注。

关键观点2: 樊迟请学稼的原因

樊迟请学稼,是出于想要传授给百姓更先进的稼圃技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孔子认为樊迟未能理解在口腹之利之上,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因此称他为小人。

关键观点3: 礼义信与德的关系

孔子和苏轼对礼义信与德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强调了礼义信对于形成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义信足以成德,而苏轼通过比喻掩盖了其中的困难。

关键观点4: 学术争议

关于樊迟的形象和请学稼的行为,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学术争议,反映了对于樊迟和孔子思想的多元理解。


文章预览

编 者 按 本文原载《经典与解释(64): 欧洲历史上的世俗化之争》(刘小枫主编,娄林执行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24年7月) , 注释从略。 感谢作者授权“古典学研究”公号网络推送。 樊迟是《论语》中问仁、问智次数最多的一位弟子,樊迟如此向学,孔子仍批评他为小人,可见樊迟这个人物张力极大。尽管樊迟有三次问仁、两次问智,可另一边却向孔子请学稼,这就让人疑问,樊迟究竟是对仁、智更感兴趣,还是对稼更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批评樊迟为小人,正是在他问稼之后。因而,以问稼为线索,不仅可以理解樊迟这一类人,也可以理解孔子如何看待樊迟及其所问之稼与德性的关系。 樊迟的人物形象 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樊迟从游孔子时,曾为孔子御车。孔子弟子甚多,有御术者亦不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