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和宣传地质资源、地球活动和行星研究,以及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发展和演化历程。
今天看啥  ›  专栏  ›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南京大学:徐夕生-古太平洋板块的遗迹和残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示踪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 公众号  ·  · 2024-10-02 00: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研究了古太平洋板块在中生代时期的俯冲-回卷作用对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影响,涉及俯冲遗迹示踪、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等方面。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了东北大陆地壳侧向造山增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和华南陆块巨量长英质岩石形成。综合分析表明,大量的古太平洋板片俯冲遗迹可追溯至早侏罗世,且板块俯冲年龄可追溯到早侏罗世。此外,地球物理成像发现了东亚地区下地幔存在高速异常体,但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其中的形态和动力学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还探讨了古太平洋板块回卷后撤对东亚陆缘构造-岩浆作用、成盆成藏过程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关键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古太平洋板块在中生代时期的俯冲-回卷作用对东亚陆缘产生了深远影响。

包括对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产生关键作用,以及影响构造-岩浆作用、成盆成藏过程等方面。

关键观点2: 综合分析通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两条途径追踪古太平洋板片的深部残留或俯冲遗迹。

通过微量元素、Mg-Zn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示踪和地球物理成像发现俯冲遗迹。

关键观点3: 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年龄可追溯到早侏罗世。

且地球物理成像揭示了现今太平洋俯冲板块在上地幔中的形态,而古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已经进入下地幔并散落到底部。

关键观点4: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卷作用导致了东亚陆缘从挤压背景向伸展背景的转变。

但这种构造体制转换诱发的浅部响应(如断陷盆地发育、油气成藏效应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观点5: 未来的研究关键点包括传统与非传统同位素的联合示踪研究、古太平洋板块在早白垩世回卷后撤是否形成了白垩纪大地幔楔等。

以及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对长英质岩浆作用的影响和散落在下地幔中古太平洋俯冲板块残片的形态等。


文章预览

古太平洋板块在中生代时期的俯冲-回卷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引擎, 分别导致东北大陆地壳侧向造山增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和华南陆块巨量长英质岩石形成, 对东亚陆缘的深部物质循环过程与表生环境系统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深入全面地理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回卷作用的方式、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转变, 其中一个关键是古太平洋板片的深部残留或俯冲遗迹示踪.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 力图从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两条途径, 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追踪古太平洋板片的深部残留或俯冲遗迹. 研究表明: (1) 通过对中国东部大陆玄武岩的微量元素、Mg-Zn同位素、Os-Nd-Hf-Pb-O多元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示踪, 揭示出大量的古太平洋板片俯冲遗迹, 板块俯冲年龄可追溯到早侏罗世. (2) 大尺度地球物理成像发现, 东亚地区下地幔存在不少高速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