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关于人性和道德选择的问题,主要讨论了戒烟、减肥、道德行为等方面人们常立志却无法坚持的现象。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人们为何会明知故犯,包括理性与欲望的冲突、知识的缺失、放纵与不能自制的区别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社会舆论、监管和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要讨论了人性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包括戒烟、减肥等常立志却无法坚持的现象。
文章分析了人们为何会明知故犯,包括理性与欲望的冲突、知识的缺失等方面。
关键观点2: 文章提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探讨不能自制者的道德判断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作恶,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性,指出拥有知识但不使用知识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观点3: 文章讨论了不自制者与放纵者的区别,以及社会舆论、监管和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
不自制者会悔恨,但会犯错;而放纵者则完全出于理智的选择。当法治不彰,舆论缺位,监管失效时,不能自制者可能会堕落成理性选择的放纵者。
关键观点4: 文章最后提到了冷漠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影响。
冷漠被视为一种低唤醒状态和动机缺乏的产物。对于放纵的统治者而言,冷漠的被统治者可能是福音。但冷漠者的存在也表明国家与民族丧失了向善的可能。
文章预览
文 | 周濂 本文摘自《正义的可能》(增订本) 一 “戒烟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我都戒过许多回了。”这是广大烟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笑话。类似的事情还有减肥,减肥也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只要不把哈根达斯的冰激凌、21客的芝士蛋糕还有各种虾条薯片摆在减肥者的面前。 在戒烟和减肥的问题上,人们之所以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流俗的解释是“意志薄弱”或者“不能自制”(akrasia),换句话说就是,“我知道不应该做某事,但我就是无法抵抗住诱惑”。 “应该”蕴含着“能够”,打个比方,你应该珍惜生命,远离微博、微信,这个“应该”的要求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你“能够”做到封掉微博,从此挑水砍柴读书写字春暖花开。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应该”虽然蕴含着“能够”但并不意味着“想要”,所以哪怕你能够做到不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