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关于癌细胞与T细胞之间线粒体转移的研究。文章提到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的故事,并详细阐述了瓦尔堡关于癌细胞线粒体异常的研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Shiladitya Sengupta的研究团队关于癌细胞偷取T细胞线粒体的研究,以及他们为T细胞寻找能量后援的实验。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CD8+ T细胞输送线粒体的情况,以及这种输送如何帮助“超能”T细胞更有效地对抗癌细胞。文章还提到了线粒体转移率较低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爱因斯坦与瓦尔堡的故事,引出线粒体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
瓦尔堡因发现线粒体中'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观点2: 癌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线粒体转移研究成为热点。
Sengupta的研究团队发现癌细胞会偷取T细胞线粒体,使T细胞失去战斗力。
关键观点3: BMSC向CD8+ T细胞输送线粒体成为研究焦点。
这种输送帮助产生“超能”T细胞,对抗癌细胞更有效。但线粒体转移率较低,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观点4: 癌症患者线粒体DNA中的累积突变可能更多。
约60%的癌症病例发生在65岁及以上的患者中,线粒体DNA发生累积损伤的可能性是核DNA的10倍。
文章预览
图片来源:Pixabay 线粒体 (骄傲) :半自主细胞器,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不仅有超绝适应力,工作能力还一直一流 。( 明明只是超绝“打工人 ” ) 撰文 | c l efable 审校 | 冬鸢 1918年,当一战的形势逐渐明朗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收到一位女性朋友的委托,希望他写信劝劝她当时在一个精锐骑兵团担任医生的儿子——让他重回学术界。这位母亲认为,失去儿子的才能会是这个世界的悲剧。13年后,这位医生不负所望, 成为了当年唯一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这个擅长马术的医生正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Otto Heinrich Warburg),他因为发现线粒体中“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了诺奖。 照片最左侧的人是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瓦尔堡的一生共获得了47次诺奖提名,而他在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