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微信公众号机制调整及交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情况。文章指出,交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备受关注,需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文章还讨论了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争议,包括污染物的跨区域传输和污染减排空间的收窄。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已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并建立了监督帮扶机制。然而,单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管控方式成本高、综合效益差,必须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的病根。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跨界环境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治理的重要性,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事务,与政府、企业等主体实现合作共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微信公众号机制调整
用户需点击“VOCs前沿” → “…” → 设为★星标,以避免错过推送。
关键观点2: 交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
交界地区需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
关键观点3: 交界地区环境治理争议
争议集中在污染物的跨区域传输、污染企业选址规划以及跨界环境治理中的推诿扯皮现象。
关键观点4: 政策与行动
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解决省界大气污染难题。
关键观点5: 跨界环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强调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推动跨界环境合作治理良性发展。
文章预览
特别提示 微信公众号机制调整,请点击顶部“VOCs前沿”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交界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情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尤其是焦化、建材、化工、能源等传统行业企业集中的地区。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就要因地制宜规划交界地区的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传统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交界地区一般都远离省内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发展要素相对不足,且容易存在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使得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争议更为强烈。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布局不断优化调整、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不少地方都选择将污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