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记录了一场关于训诂学的报告会,报告人孟琢老师从训诂学的历史传统、学理探求、实践开拓和当代意义等层面分享了对训诂学的理解。与会学者就语文学与语言学、训诂学与中国古典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报告会概述
孟琢老师对训诂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研究方法、实践应用以及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联。他还详细解读了经典文献中的训诂实践,展示了训诂学在阐释经典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观点2: 学者讨论
与会学者围绕本场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探讨了语文学、语言学和训诂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训诂学与现代人文学科相结合等问题。同时,还就如何应对AI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的挑战进行了讨论。
关键观点3: 孟琢回应
孟琢老师回应了与会学者的提问和讨论,进一步阐述了训诂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他认为训诂学要参与到人文世界的意义追问与生成中去,打破学科壁垒,展开学术对话,获得更充沛的学术生命力。
文章预览
2024年9月19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七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 (第三次) 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琢老师作了题为“训诂通义理:训诂阐释的历史、原理与实践”的报告,同期邀访学者梅建军、董玥、刘后滨、Arnd Helmut Hafner (陶安) 、郭俊叶、赵伟、宋念申、韩炳华、鲁明军、黄冠云、李萌昀、吴功青、孟国栋、焦姣、胡箫白,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老师,历史系李霖老师,文研院杨立华、杨弘博、段德敏、韩笑老师等参加了报告会。杨立华院长代表文研院向孟琢老师颁发了邀访学者聘书,吴功青老师作为主持人介绍了孟老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背景。 报告会伊始,孟老师首先对报告题目做了说明。 “训诂通义理”是关涉到训诂学的历史传统和跨学科发展的问题。 这一命题历史悠久,指运用训诂方法对经典文献进行释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