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和宣传地质资源、地球活动和行星研究,以及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环境与自然等发展和演化历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中国地质科学院:赵荣涛-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深部地壳结构

地球资源与地质活动  · 公众号  ·  · 2024-12-19 00: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研究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的深部地壳结构,利用宽频地震P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获取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数据。研究发现地壳浅部存在速度不连续界面,铜陵地区的Moho面深度约为29-32km,且有一定厚度,地壳平均纵横波速比较高。这些结果指示铜陵地区经历过地壳减薄和底侵过程,可能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有关。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的49个远震事件,通过P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获取了铜陵矿集区的地壳结构数据。

关键观点2: 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铜陵矿集区地壳浅部存在速度不连续界面,可能是浅部盖层与基底之间的分界面。Moho面深度约为29-32km,有一定厚度,表明该地区地壳基性成分较高。

关键观点3: 研究结果的解读与地质意义

铜陵地区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波速比表明该地区经历过地壳减薄和底侵过程。这些结果可能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有关,可能涉及到上地幔物质上涌并底侵到下地壳的过程。


文章预览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 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 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的49个远震事件, 通过P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获取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的地壳结构。结果显示, 地壳浅部存在一个深度2~3 km的速度不连续界面, 可能是浅部盖层与基底之间的分界面。在铜陵南部的蛤蟆岭地区, 该界面向永村桥背斜两翼有加深趋势。铜陵地区Moho面深度约为29~32 km, 横向略有变化, 且有一定厚度, 表明Moho面可能是速度逐渐增加的“过渡带”。地壳平均纵横波速比约为1.79, 相对较高, 说明该地区地壳基性成分较高。该区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波速比, 表明铜陵地区经历过地壳减薄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