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二十五年没换岗的“打工人”,从剥线小工变成了大国工匠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5-03-31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工程师张霁明的故事,他从一名听力受损的工程师,通过不断钻研和创新,成为电网自动化的专家。他在面临问题和可能性时,总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验证,推动了电网技术的发展。他在工作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故障解决和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不断更新技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同时,他也不断培养新一代的工匠人才,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他的故事既是中国电网飞速发展的注脚,也是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张霁明是一位听力受损的工程师,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努力,成为电网自动化领域的专家。

他面对问题和可能性时,总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验证,推动了电网技术的发展。

关键观点2: 张霁明在工作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故障解决和科技创新。

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探索更先进、更可靠的电网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关键观点3: 张霁明注重培养新一代的工匠人才,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工匠精神的传承。

他通过设立工作室,采用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关键观点4: 张霁明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荣誉。

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冷静,不断追求技术的突破和落地应用。

关键观点5: 张霁明的故事是中国电网飞速发展的注脚,也是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他的努力不仅照亮了千家万户,也激励了更多的人追求卓越,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文章预览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张霁明说,看到问题就想解决,看到可能性,就想去验证。 作为一名听力受损的工程师,他习惯于沉浸在技术世界里,静静地钻研电网系统的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参数调整,而与此同时,他却从不满足于现状,总在探索更先进、更可靠的电网技术。 文 /  吴轶凡 编辑 / 哲兴 1999 年的冬天,宁波很冷。 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张霁明,正在用冻僵的手指一点一点剥着电缆皮。 彼时,宁波电网正迎来第一个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改造工程。中国的电网自动化革新刚刚拉开序幕,工程紧张,经验不足,所有人都如临大敌。老师傅在前线攻坚,小师傅在后面打下手,而张霁明这样刚从学校毕业、看不懂图纸的 “ 生瓜蛋子 ” ,二次回路接线轮不到他,改装开关也轮不到他,只能在一旁做最基础的活儿。 25 年过去了,他仍能清晰记得那种冷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