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陈至一回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成长过程中被压制和失去的过程,并探讨了人们如何重新找回内心的兴趣爱好以面对人生的困境和复杂性。作者提到,在成长中面对升学压力和社会的焦虑营销,他失去了兴趣爱好的权利,但在工作后通过重拾串珠等兴趣爱好,发现了它们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他勇气和决心,让他明白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人都拥有享受兴趣爱好的权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兴趣爱好的失去与找回
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因升学压力和社会焦虑营销而失去了兴趣爱好的权利,包括看书、手工串珠、缝纫衣服和吉他等。但在工作后遇到困境时,作者开始重拾这些兴趣爱好,并从中获得了勇气和决心。
关键观点2: 社会对兴趣爱好的偏见
在大人眼里,兴趣爱好往往被视为玩物丧志和不务正业的表现。这种偏见导致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兴趣爱好的空间和时间。
关键观点3: 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并非一损皆损。通过重拾兴趣爱好,作者意识到这些爱好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他逆风执炬的勇气和决心。他开始理解父亲的前后不一,并选择尽力满足自己小时候的兴趣爱好,以弥补为适应社会而失去的时光。
文章预览
全文共 2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长大后我慢慢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拥有享受兴趣爱好的权利,也开始理解父亲的前后不一。但和父亲不同的是,我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情宴请小时候的自己,以弥补为适应社会而步履匆匆的线性时光。 本文 首发于 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陈至一 责任编辑| 温翠玲 其实我一直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漫画、历史、心理学、经管……我都看,甚至每天晚上还会画画、写写随笔。再大一点,我爱上了手工串珠、缝纫衣服……家里有一个大纸篓,里面放着五颜六色的布料和五光十色的玻璃珠,玩具缝纫机被我踩得火花四溅。六年级的时候,我还报名学了吉他,弹唱罗大佑的《童年》,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歌声中,我也和自己的童年道别。进入初中,有了升学压力
………………………………